三江所城已難恢復,建遺址公園更合理
日期:2016/12/14 11:12: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三江村的拆遷,不是說我們把三江古城拆了,實際上,古城的風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消失了。”前天,紹興當地政府再次組織召開了一次專家論證會,回應外界的質疑。 紹興著名文史專家任桂全長期關注三江所城,“三江所城最佳的保護期是在改革開放以前,現在最現實合理的做法,就是建一個遺址公園,留下歷史,也留下鄉愁。” 具有600多年歷史的三江村,它將何去何從?連日來,本報有關這個村莊的連續報道,引起各界關注。 三江村拆遷是把整個三江所城拆掉嗎?現在的三江村還算“古城”嗎?這個投資16億元的民生工程,又如何會陷入輿論的漩渦?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再赴紹興調查。 遭質疑政府喊冤:三江村拆遷不是拆古城
“我們保存了拆遷前的一些影像資料,可以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昨天,紹興袍江經濟開發區一名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了一段視頻。 視頻記錄了拆遷前的一些村莊風貌。記者看到,大多是一些三層樓房,其中摻雜著幾座老房子,確實看不出太多古城風貌。 幾百年的滄海桑田,三江所城是如何慢慢消亡的呢? “我們三江村就在高速公路邊,村裡人很勤勞,改革開放後,就陸續拆了舊房子造起新房子。”三江村一名村干部說。經過幾十年的翻新改造,古民居、古建築、古城牆,這個原本古色古香的所城逐漸消失。“原來的城牆很完整,圍著整個村子,可是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就基本拆完了,造起了公路,現在只留下一個東城門。” “三江所城的最佳保護期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現在早已經錯過了,很可惜。”紹興文史專家、《紹興市志》總纂任桂全歎息說。 據當地統計,三江村現存房屋中約70%以上的建築是在上世紀70年代後建造的,剩余的明清建築寥寥可數。 “網友們很關心這個拆遷,說明大家對三江有感情,但是有些人沒見過村裡的原狀,所以誤會我們把整個古城拆了,如果真是那樣拆,我們就是罪人了。”袍江開發區上述負責人表示。
投資16億的民生工程為何引來質疑
本報曾報道,三江村拆遷是當地政府的一個民生工程,政府投資16億元,涉及村民5000多人,拆遷簽約率達到97%以上,有70%以上的村民選擇了市場化安置,住進了用拆遷款自主購買的商品房。 “一個開發區能投入這麼多錢去改善一個村子的居住環境,這樣的事在全國也不多見。”紹興市水利研究會副會長邱志榮這樣認為。 但是,原本是一件大好事,為何引來網友拍磚?“在拆的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點失誤,有人就以為我們不保護歷史建築了。”上述負責人坦言。 “失誤”指的就是三江村有五處老房子被拆了。 “應該說,我們對這些老房子還是重視保護的,村子開拆前,就邀請了文物部門專家調查,列出名錄。”上述負責人說。 最終,政府決定在拆遷的近21萬平方米建築中,8%的建築予以規劃保留,其中有五處文保單位(點)明確保護、25處老房子擬保留。 “但是由於沒有很好地進行現場管理,致使五處擬保留的老房子被拆遷隊誤拆或倒塌,接下來我們會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這名負責人說,對於目前暫停拆遷的地塊,均安排專人看護。 “那五處誤拆的老建築,也只是原來老‘台門’的局部,有的就剩一個門斗,有的僅剩一間舊房,岌岌可危。”三江村一名村干部說。 此外,開發區成立了三江村歷史建築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並組織了一支12人組成的歷史建築保護專職巡防隊,開展全天候巡查,並協同公安機關打擊盜賣文物、石板的行為。
專家稱,恢復古城不現實建遺址公園更合理
“一開始,我想得很美好,三江所城應該恢復當年的規模,但到了現場後,才發現這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任桂全說,因為它早就錯過了保護時機,要恢復已經不可能,“應該把遺址保護好,把三江特有的東西保留下來,就是歷史的記憶。” 另一位專家邱志榮則建議:“把遺址留下,讓後人能找到歷史的記憶。新的假的少一點,規模不要太大,不要太豪華。” “這些意見我們都會考慮,讓規劃更完善。”袍江規劃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的《規劃》強調對三江村以保護性修復為主,拆除上世紀70年代後新建且與歷史風貌不符的民房,清除違章建築等。 《規劃》將保留和修繕具有歷史價值和體現古城風貌的建築,保留原先“一河二路”的格局,並對現存的古城牆進行保護性修復。在保留原有街巷、河道的基礎上,會適當點綴景觀綠化,再以市場化的方式引進一些原住民到園區居住。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其實是個共性問題。哪些歷史建築需要保護,怎樣保護等問題,目前法制並不完善。” 一位專家說。目前,我省有些地市已陸續出台相關條例。比如,2012年12月31日,杭州市人大會議通過《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於2013年10月施行。
“關於歷史建築的保護問題,各地可以結合實際出台地方法規加以明確,這很有必要。” 這位專家建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