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它是保護城市抵御入侵的軍事防線;在上個世紀,它是風化滄桑的城中“堡坎”;在三峽大移民時,它是保護搬遷的一位文物“移民”;而現在,它是重生在江畔的一道文化、歷史風景線……它就是距今已經500多年歷史的萬州古城牆。
A 【故事】
舊城牆下曾是我們游玩天堂
見證者:王新生(男,64歲,退休教師)
王新生今年64歲,是一名退休教師。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老萬州人,他曾用特殊的手繪地圖的方式,記錄下這座城市幾十年來的變遷。在王新生手繪的萬州老地圖中,沿環城路一帶,清晰的標注著古城牆的印跡。
王新生是用數碼相機比較早的一批人,在他的相機中,留下了無數拆遷前萬州古城牆的身影。
舊城牆和王新生有什麼淵源,何以讓他留戀至此呢?對於王新生來說,舊城牆是他自有記憶以來,無論你關注或者不關注,它都在那裡。
城牆邊有我童年的笑聲
童年時期,老萬州可供游樂的地方少,古城牆上,是繁華的環城路;古城牆下,是一條只能行人的條石路幽靜巷子。於是,這便成了王新生他們游玩的天堂:捉迷藏、躲太陽、打國……
因為古城牆年代久遠,在王新生記憶中,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古城牆的牆體條石就已經風化剝落比較嚴重。條石與條石之間的灰白色黏合劑,日積月累逐漸凸了出來,人們親切地根據方位稱它們為“東堡坎”、“西堡坎”。
王新生從幼年到知天命之年,城市飛速變化,而古城牆在那裡卻靜谧安詳,伴著一代又一代萬州人成長,在年輪中逐漸老去,風化剝落一層層外殼。
2002年,隨著環城路的搬遷清庫,古城牆也隨之消失在王新生的視野中。就像一直伴隨你左右的東西突然消失不見,讓人怅然若失。
復建的城牆找回了兒時記憶
去年,得知萬州古城牆在南濱路復建,待到完成復建後他第一時間拿上相機,前往拍攝。
看到復建的老城牆,他似乎很熟悉,又仿佛有些陌生。“以前南門的大門丟失了只有門洞,以前的城垛也沒有了,現在復建重新添加了。城牆的牆磚、條石許多都是用的老城牆的磚,青灰的色調和風化的外觀和以前一樣。”
眼下正在海南小住的王新生,正在手繪的老萬州地圖也伴隨他遠飛南國。對於他來說,古城牆、老街道,一樁一件老萬州的物什兒都讓他牽掛於心。
B
【歷史】
古城牆環抱老縣城
古代的萬州,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時代的縣城:一條土築城牆環繞縣城,到了明朝成化二十三年,重修萬州城,距今已有500余年歷史。
據縣志記載,萬州古城牆歷史位於東城區苎溪河與長江交匯處左岸山坡上,南臨長江,西傍苎溪河,依山而建。
清代再修城牆時,面積有所縮小,“周三裡,為門五”。分別為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小西門五門,其中小南門、小西門是為防不時之需所設的取水門。
清代同治九年大水基本淹沒萬縣全城,這使城牆受到了很大的損壞。據記載當時小南門的城牆地基多處沉陷,東西南段的城牆坍塌達300多米,牆裂開100多米。在這之後,復建工程歷經四年,同治十三年修復損毀的城牆,修復城牆的高度為5米,城牆厚度為3米,長700余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
因為臨江的小南門一帶沙土易沉,所以城牆復建時是深挖泥土後用直石縱橫排列打地基。這次就是殘存的萬州古城牆的一部分。
隨著城牆的防御功能逐漸退化,萬州迎來馬路橋梁的時代。修建的環城路緊緊毗鄰古城牆,從萬安橋頭經西門口、十字街、南門口,環繞萬縣古縣城一周。
C【復建】
它也是一位“三峽移民”
隨著歷史的變遷,古城已歷經滄桑,由於年久失修,自然風化和倒塌傾圮的情況比較嚴重。到90年代僅存大南門、水門及部分城牆,僅存城牆大約150米左右。
時間進入新世紀,萬州古城牆是震驚世界的三峽大移民的參與者之一。21世紀初長江三峽工程,萬州下半城的淹沒區一經淹沒就永遠不再浮出水面。
1992年確定萬州古城牆及城門為需保護地面文物之一,被納入庫區文物保護搬遷范圍。
2002年,環城路屬175米水位淹沒范圍,2002年年底古城牆伴隨著這次拆遷,一磚一石被細心編號、保護性拆遷。
2014年5月,萬州古城牆復制遷建工作啟動,按照異地原樣搬遷、原樣復建、整新如舊、以舊復舊的基本原則,選址在江南新區南濱路沱口港口區開始復建。
新址區域地形地貌盡量按照原古城牆地貌和東高西低的走勢,東側接南濱大道,西側臨江,海拔約176米到182米。2014年10月,古城牆復建工作歷時5個月順利竣工。
D【現在】
城牆復建熟悉又新鮮
搬遷後復建的萬州古城牆,在長江南岸臨江巍峨屹立,讓老萬州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鮮。
熟悉的是,新城牆的砌築,盡量保持原來的形制、結構和砌築方式。所以保持了古城牆的原汁原味,盡顯歷經歲月的滄桑感。
新鮮的是,古城牆又加入了許多老萬州人也不曾見的新元素。如南門上的拱券在復建中得到修復,殘缺部分采用相同材質的石料,進行復原補配。
原本已經消失的“南門”不再是一個通行的洞口,真正裝上了兩扇朱紅色的大城門。
因為古城牆排水系統早已遺失,所以重修城牆時,按每3米梅花設置,層牆中間設排水溝,由外面擋牆豎向灰縫排出。
如今復建後,更是吸引無數萬州人和外地人前往游覽,成為江南又一新景點。
記者手記
從北岸到南濱,或許你曾經細心研究過它,或許你不曾細心留意,但在每個萬州人心中,“南門口”、“古城牆”的名稱耳熟能詳,離開萬州,或許它也牽掛著你的那一抹淡淡的鄉愁。
三峽成庫後,這些文物作為“三峽移民”中的一份子,都已經搬遷復建到了新的家園。
它們提升著城市的形象和內涵,還保存和承載著萬州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藝術古韻。它們既是一道道藝術風景更是沉澱著一座城市記憶的歷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