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兩會剛剛落幕,《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要有高標准,今後必須切實加強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當好歷史文化名城的守護者、建設者和傳承人。要以古城為核心,創新思路舉措,實行整體保護和活態保護。要促進古城、古鎮、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渾然一體。
蘇州的古城保護又迎來了新機遇,如何對照高標准保護古城的要求,更好地找准發力點?蘇州市吳都學會會長史建華認為,古城保護具有復雜性、專業性、特殊性、綜合性等因素,因此需要構築一個在政府指導下、集聚社會力量、發揮各方優勢,共同參與的長效綜合平台,使古城保護取得更好的效果。為此,蘇州市古都學會借2014年會的機會,邀請了部分專家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他們分別就“有機更新”和“系統性保護”和“頂層設計”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議。本期“社科界”摘發部分發言者的觀點。
古城保護的規劃要有高標准
□蘇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尹占群
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發展,跟世界上的一些名城相比還有待提升,我們要把蘇州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來定義、規劃和發展。
如果把它變成世界遺產城市,古城保護需要升華,從理念到方法,需要跳出老的套路。蘇州的園林散布在古城星羅棋布,去年大運河申遺成功。這樣一來,一條環城運河像一個框架把蘇州框起來,它的城市定位和規劃又多了一個重要“砝碼”。當然,古城的保護與發展也要因地制宜、主動作為。蘇州有很多文化保護單位,也有大量非文化保護單位,盡管有些建築並沒有按照文保單位的要求來做,但是不是就說明沒有標准?沒有標准肯定很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有一些基礎規劃。有了規劃標准,我們做起來才能有意義。
另外,蘇州的古城古鎮古村落是三位一體的,它們是一個有機的體系。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已經進行20年,江蘇和浙江一起申報的,目前進入預備名單的古鎮有10個,蘇州6個,浙江4個,但是最近蘇州擴大到了9個古鎮申報。所以,積極發揮江南水鄉古鎮的綜合價值,這對古城的保護與發展都有相得益彰的作用。
要完善好古城的“空間肌理”
□蘇州大學城市環境學院院長吳永發
我認為從古城本身的基數來看應該做減法,做減法主要是要“虛空化”,古城區人口容量太大,很多數據可以說明。古城區的河流是一個典型的特征,但是現在河流填了很多,整個生態體系遭到相當大的破壞,城市的肌理也得到很大的改變。蘇州古城保護的比較好,是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快出現了新城,所以古城沒有再發展。如果像其他城市一樣,想保護都難。在古城區我們一眼能看到的是北寺塔,如果建築高度比北寺塔還要高,就應該做減法,就需要減層。
要做好優化古城功能布局的文章。首先要減少人口容量,減小交通壓力,增加公共服務設施。其次要完善城市的空間肌理,現在的古城區看上去很協調,但是品質還是不夠的,現在有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六層的樓房與古城區老建築的空間布局不一致。蘇州市雖然在古城周邊做了很多古城牆的恢復,但僅僅是景觀恢復,不是防衛功能的恢復,所以這種做法要進行科學論證。再次就是要增加城市的步行系統和慢車系統。現在城市最大一個功能就是交通系統,古城區內的車流人流疊加在一起與其他城市沒有兩樣。第四就是提升古城邊界外圍景觀的活力,它涉及到人、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
古城保護要多點創新方式
□原市政協文史會副主任、吳都學會秘書長徐剛毅
蘇州古城保護三十多年,也是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姑蘇區成立後,機制上該如何跟蘇州市協調,三區合一機制體制到底該如何提升,管理上如何進一步理順,遇到這些情況,我們就要拿出新的辦法。
古城保護三十多年,但古城保護不能形成投入很多、產出少的局面,這樣的古城保護是沒有力量的。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投入產出,哪怕是前期投入多一點,後期也必然有產出,我們不能還是依賴一張門票的經濟。今年政府報告中提出了要活態保護,但現在有多少人在搞活態保護呢?如何進行活態保護?古城保護既要建屋也要建人,人在哪裡?常說的歷史街區保護,古建築保護,那麼人呢?如何參與,只有人和物相結合,開展以人為本的保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我們遇到了瓶頸,最終思想還是要創新。面對各類新問題,我們思想要創新,體制要創新,管理要創新,辦法也要創新,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過去式,古城保護也是這樣。
古村鎮改造要注重吳都文化氛圍
□蘇州文化環境協會會長、教授居易
古城保護迎來一個新的機遇期,以前我們重視街坊改造,現在也要重視古鎮古村落改造。為什麼我說古村落古鎮改造重要?
今年劃定了村鎮的界限,據說是永遠不會再變動。那麼這裡面就會出現一些新農村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等,現在有些地方既想搞旅游開發,又不考慮自身的資源多少,我發現這樣的現象有很多。但沒有人考慮到古村落古鎮與吳地風格本身的關系。我覺得能不能保證吳地的城市氛圍,或者說是吳都的歷史文化氛圍,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吳都的文化氛圍怎麼體現,不外乎建築風貌、綠化等等,我覺得這些方面是否可以從我們的角度去見一見,別看它是一個村、一個鎮以及一個景點的改造,能不能像我們古城的改造,粉牆黛瓦。當然,對這樣古鎮古村的規劃和保護,最好還是要有一些介入的手段和機制作保障,包括發揮專家咨詢團的作用。
做好古城“產業融合”的大文章
□蘇州科技學院土木學院教授周雲
古城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蘇州在保護保存上做的工作比較多,但是在管理的精細化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幾年來,我一直想申請國家基金來得到更高層面的認可,那就是“關於把歷史街區保護和古城保護作為產業來對待”,做好這個“大產業”就要把它當作一個“系統工程”來考慮。
蘇州現在已經將平江歷史街區作為一個產業化的區域對待,給它一定的支持。做一個產業,用系統工程的觀點來吸納其它的產業,包括旅游產業。為什麼歐洲國家在旅游過程中並沒有設置門票,並沒有收取任何為觀光而支付的費用,這樣一個古城文化產業的概念,絕非是現在簡單有形的內容所能涵蓋。
當下,產業融合的理論,正在成為國際社會中城市經營的一個新的概念。所以,如何將產業發展、產業建設與城市建設發展結合,蘇州在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也一定會做強“產業融合”這篇大文章。
古村旅游別千篇一律
□蘇州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王東軍
去年,我們文史委在傳統村落的保護上作了一些調研工作,要看到,如今的村落被拆情況還是很嚴重,我們去規劃部門了解到,保護好的只有1380村,而這些村落主要是集中在吳中區太湖沿岸。
現在,要把這些村落納入到規劃保護范圍內,以後不能隨意再拆。如果要拆的話,建議是要成立一個第三方專家論證機構,不經過專家參與認真論證,以及向社會公示,就不能再拆。要保護太湖水鄉的風貌,就要將這些村落進行分類保護和利用,而不能把它弄成千篇一律的古村旅游。我們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把它們逐步探討研究一下,有些地方可以搞旅游,有些地方可以弄些創作基地,或者搞一些民宿民居,總之要做到更合理的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