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古建築文化之吻獸的用處
日期:2016/12/15 1:24: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詳細介紹古建築吻獸:殿宇屋頂的吻獸,是一種裝飾性建築構件,在封建社會中,構件的造型與安裝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會要》中記載,漢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魚虬尾似鸱”一類的東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晉代之後的記載中,出現“鸱尾”一詞。中唐之後,“尾”字變成“吻”字,故又稱為鸱吻,官式建築殿宇屋頂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狀和名稱的吻獸,以其形狀之大小和數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級之高低。
1.大吻(正脊吻)
大吻,即殿宇頂上正脊兩端的吻獸,一般是龍頭形,張大口銜住脊端,故又稱吞脊獸。
屋頂正脊,兩個坡頂相交而產生正脊,相交處必然不會十分嚴密,為了使屋頂兩個面的瓦件相交妥貼,不致漏水,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磚瓦封口,結果是高出屋面,有礙觀瞻。於是古人想到在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種裝飾,如動物、植物,以及後來形成的鸱吻,美觀又實用。這個鸱吻也是很有講究的,明清時它榮升為龍之九子之一,性格“好望好吞”。好張望使他往屋頂上爬,好吞噬使他張口咬著屋脊,工匠一劍就把他牢牢釘在屋頂,一旦打雷著火,可噴水。(琉璃瓦)
目前我國最大的吞脊獸,在故宮太和殿的殿頂上。太和殿的大吻,由13塊琉璃瓦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宮殿正脊吻的典型作品。
2.垂脊吻
殿宇頂上除正脊外,還有垂脊。垂脊上的吻獸名稱較多,除叫垂脊吻外,還叫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等。檐角最前面的一個叫“騎鳳仙人”,也叫“仙人騎雞”。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騎雞”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個大長釘來固定的。傳說齊國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來到一條大河岸邊,走頭無路,後邊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鳥飛到眼前,他急忙騎上大鳥,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築脊端,也表示騎鳳飛行,逢凶化吉。
從“仙人騎雞”向後上方排列著若干小獸,均稱垂脊獸,隨著殿宇等級的不同而數目不一。最高等級的殿宇,如太和殿,垂脊獸的數目最多,有11個。房屋品級的不同決定了垂脊獸的數量,殿宇降級,垂脊獸的數目也隨之減少。如乾清宮9個,坤寧宮7個,東西六宮的殿頂上大部是5個。每個垂脊獸都有自己的名稱和含意。(琉璃瓦)
園林建築對規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宮那麼嚴格,頤和園裡最高級的屋頂是排雲殿,既是琉璃屋頂,又是全園垂脊獸數量最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個垂脊獸,分別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四大部洲部分建築是庑殿式屋頂,但只有五個垂脊獸,分別為龍、鳳、獅子、海馬、天馬;德和園大戲樓屋脊上雖有七只小獸,但卻無仙人引路。頤和園內布瓦屋頂上垂脊獸的順序與琉璃瓦屋頂有所不同,第一個是獅子,又叫抱頭獅,以下為龍、鳳、海馬、天馬等;還有些建築垂脊獸順序排列混亂,可見清晚期重修頤和園時皇宮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有所欠缺,規矩也不象前朝那麼森嚴,亦或內務府有偷工減料之嫌。
垂脊獸從前面向後上方依次排列的順序是:
①龍: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有鱗有須有爪,能興雲作雨,在封建社會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
②鳳: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後的代稱。
③獅:古代人們認為它是獸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④天馬:意為神馬。漢朝時,對來自西域良馬的統稱。
⑤海馬:亦叫落龍子,海龍科動物,可入中藥。天馬和海馬象征著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⑥狻猊:古代傳說中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⑦押魚:海中異獸,亦可興雲作雨。
⑧獬豸:傳說中能辨別是非曲直的一種獨角猛獸。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⑨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即虬、螭之類。虬有獨角,螭無角。
⑩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垂脊獸的遞減從後面的“行什”開始。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征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琉璃瓦)
本文來自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廠 http://www.fangguwa.com 原創,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