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新發現的不可移動古建築文物有11482處 應該加以保護
日期:2016/12/15 1:33: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內蒙古的文化遺產所藏數量非常豐富,因此文物保護方面的壓力也非常大。2006年起,自治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首批試點省區。經過5年多的艱苦努力,於2011年下半年圓滿完成任務。
為研究西藏宗教的發展、游牧經濟文化、古代藝術風格等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當雄縣納木錯扎西半島發現了一批古代洞穴巖壁畫。琉璃瓦這批巖畫地點有十余處,其中大部分出現在山洞的內壁上,極少部分出現在崖面上。據統計,共計有畫像250余幅,內容有牦牛、鹿、馬、羊、駱駝、狼、豹、人、樹、鳥、鷹、太陽、塔等,表現題材主要為放牧、狩獵、騎射、舞蹈、征戰等。
全區調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21099處,其中包括古遺址15240處,古墓葬3160處、古建築452處,石窟寺及石刻472處、近代重要事跡及代表性建築1759處、其他16處,而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1482處,登記消失不可移動文物1099處。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的重要見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脈的延續,是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毀掉和失去這樣的文物就等於隔斷了歷史。在我們這樣的民族地區更應該珍視文物,從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王大方說。
全區已公布國家級保護文物79處、省級保護文物315處、地市級700處,還有400處已經掛牌的,其中僅呼市地區掛牌70余處,滿洲裡、扎蘭屯等地的俄式建築如木刻楞等,也掛牌數十處,剩余的分級整理工作還在進行當中。”王大方表示,根據總局要求,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就是對各地的《文物保護法》執行情況進行巡回檢查。對於綏遠古城牆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王大方介紹,因長期以來一直緊鄰居民住宅區,承擔著小區的圍牆作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遵循誰使用誰籌集經費負責維修的原則進行保護。
鳳堰古梯田是清代中葉從湖廣來漢陰定居的以吳氏族人為主的移民所修建琉璃瓦建築,始於清朝乾隆年間,於鹹豐、同治時期大規模建設,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梯田規模宏大,延續時間較長,風貌保存完整,是我國移民文化和農耕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漢陰縣政府決定將鳳堰古梯田遺跡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要求鳳堰古梯田所在地的漩渦鎮和縣財政、發改、文廣、旅游、國土、水利、交通、住建、民政、扶貧等部門要加強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