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術專業
日期:2016/12/14 21:28: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裡巴人"、漢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木洞鎮,處於長江黃金水道岸邊,歷史上是水陸商貿集散地,人傑地靈,孫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帥府秘書長楊滄白先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於此。木洞山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經過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巴渝山歌文化,同時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山歌手。
在解放前舊社會,木洞山歌只能在田裡山間、坡上地頭,農民於勞動中或工余後唱唱而已,以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勞動者的心情。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木洞山歌的發掘、繼承和發展,把它作為巴渝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發展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
國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