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進口成本吸引更多文物回家
日期:2016/12/14 11:50: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中國收藏家在海外購買藝術品,同時也有越來越多海外藝術品回流到國內拍賣市場供藏家們選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數據稱,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余年間,我國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4萬件,加之民間收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可能超過1000萬件。
“很多回流文物具備真品含量高、精品多、新鮮感強、價位彈性大等優勢,從而吸引各界收藏人士到內地拍賣會上舉牌競買。”業內人士稱,當年因為各種原因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藝術品,又大量回流到中國內地拍賣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到2002年時,北京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拍賣品中,回流文物藝術品已經占到總拍品數的25%以上,回流文物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這幾年,國內很多藏家開始走出去,在世界各大大小小的拍賣場上均可看到中國藏家的身影,不少世界拍賣場上最引人矚目的拍品均為中國藏家拍賣,如去年,阿米地奧·莫迪裡阿尼的《側臥的裸女》為劉益謙所得。在美國《ARTnews》雜志公布的2015年“頂級藏家200強(200 Top Collectors)”名單中,王健林、王中軍、楊濱、喬志兵、王薇與劉益謙、余德耀、劉德浩、陳泰銘等中國收藏家入圍,這些中國大藏家們已是倫敦、紐約以及中國香港等境外大拍賣場上的常客。
“文物回流代表著對文化的重視。目前,靠國家追索文物的渠道較為艱難,數量有限;而通過文物經濟槓桿促進回流無疑是最有效的辦法。”業內人士建議,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商務部等相關部門,深入調研,依據文化藝術品不同於工農業產品的特殊屬性,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創造文化產業良好國際競爭條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等層面出發,研究制定合理的回流文物藝術品進境稅率,並制定明確的鑒定、評估和征稅程序。為我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我國流失文物的回流打開國門。
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零關稅和低關稅相比,境內企業的納稅壓力非常大,這造成國內企業在國際上進行業務拓展時較為受限,處於高度的不平等地位。同時,也導致國內相關企業委托其他稅收政策相對寬松的國家或地區進行交易。國內拍賣企業及其他文物藝術品經營機構不得不陸續向海外轉移,以減輕高額的進境稅負壓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際上,許多國家為鼓勵文物藝術品在本國留存、促進本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均實現進出口文物零關稅。在文物回流政策落實層面上,政府還需要考慮更多的細節,更多具體細則。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