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市政協召開“加強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對口協商座談會,對於北京多數村落保護堪憂的現狀,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指導意見》正在制定中,今後每個村落的保護將有“一村一規劃”。
不足1/5古村落有保護規劃
去年底,市政協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的建議案》及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對村落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因。其認為,一方面,長期以來人們對傳統村落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忽視了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這直接導致城鎮化過程中大拆大建對文化遺存和歷史風貌的破壞。另一方面,城鄉生活條件的差異,導致農民迫切希望通過開發建設改善生活環境,因而對村落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規劃跟不上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經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建議名單的52個村落僅有9個制定了保護規劃,這直接導致村落保護仍處於自發狀態。
每個村都將單獨制定保護規劃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古村落,首要解決的是政策和技術問題。目前,市農委正在牽頭起草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保護指導意見》,市規劃委在牽頭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規劃設計技術指南,對下一步村落的規劃、編制和審批提供專門的技術指導。
同時,農委正在聯合相關部門和各區縣制定傳統村落的保護規劃,要根據每個村不同的歷史沿革、建築風格、文化傳承等特點制定不同的規劃,“一村一規劃,52個村就有52個規劃。”同時,農委也在推動傳統村落的檔案以及規劃的編制工作,對傳統村落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價值進行專門分析。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13個村莊的規劃已經編制完成。
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制定北京市傳統村落、傳統建築的修繕意見。已經成立了保護專家委員會,准備制定北京市傳統建築的修繕指南,並將選擇其中一個村落進行試點。下一步還要建立專家駐村制度,每個村都要有一名市級以上專家,全程參與保護發展。
■ 建議
古村落保護應突出各自文化亮點
市政協委員、文史學習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認為,一般情況下,古村落面貌不能創新,歷史建築不能變化,但我們對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認識,卻是發展的、創新的。
孔繁峙建議,應該保持傳統,突出特色,讓每個古村落都形成和突出各自文化的“亮點”,打造長期吸引游人的“看點”,從而使古村落文化特色長久流傳。
市政協委員、文史學習委副主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宋大川表示,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傳統村落要區別對待,因地制宜,避免村落同質化發展。另外,傳統村落與其周邊環境唇齒相依,要從整體上進行保護。
市政協副秘書長劉玉芳建議,要建立村民為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保護機制,借鑒雲南省經驗,邀請村民代表全程參與保護規劃編制,在編制村落保護規劃時,使專家和村民代表占有一定比例。“沒有原住民生活的空村,沒有了生活氣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劉玉芳認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要將“農民組織起來”,而不是“將農民遷出去”。
■ 對話
對話人物:市政協委員、文史學習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
“傳統村落變紅磚洋瓦,味道全變了”
市政協委員、文史學習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長孔繁峙全程參加了圍繞北京傳統村落保護的調研和座談。說起消失的古村落,孔繁峙感歎“很遺憾”。在他看來,為數眾多的傳統村落,始終是古都城市的人文基礎。
新京報:調研過程中,目前的古村落有什麼問題?
孔繁峙:總的來說,很多傳統村落都在追求現代化,對歷史傳承的重視不夠,尤其是平原地區。比如有的村子名字還是老名字,但傳統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很多變成了紅磚洋瓦,還有的改成了小別墅,味道全變了。50余個傳統村落,村內建築已經不是傳統風貌的約有20個,有的村落80%的傳統建築都不在了。
新京報:調研過程中,什麼讓你印象最深?
孔繁峙:印象最深的是山區的傳統村落。北京城一環一環的在城鎮化,平原地區傳統的事物保存不夠,而偏遠的山區城鎮化起步較晚,反而把傳統留下了。比如門頭溝和房山,很多村落能留住原貌,保留了古老村落的格局和建築材料,滄桑感和歷史感依舊在。
新京報:傳統村落保護和人們追求現代生活是否矛盾?
孔繁峙:不矛盾。不要把舊的建築拆掉,維修是可以的,比如內部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化設施。目前有很多村落認識到了傳統村落保護本身的價值,有不少地方也已經在保護中獲益,比如開發利用原有生態來吸引游客等。另外,古村落在規劃中也要避免同質化發展。
新京報:那你認為應如何避免同質化發展呢?
孔繁峙:目前我們建議要做規劃,保護規劃。每個村落各有特點,應該先做保護規劃,之後再做發展規劃。針對保護和發展中的產權問題,國家可以給予個人一些維修補助。
■ 背景
古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
根據市政協此前的調研報告,從調研組實地考察的12個村落看,除個別村落依靠旅游業得到發展以外,多數村落的保護現狀堪憂,一些民居外觀殘破,有的建築已經瀕臨倒塌。
一些傳統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力不斷“外流”,出現“人走房空”的現象。以傳統村落最多的門頭溝區為例,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建議名單的14個村落中,有4個村落外出務工人員超過了戶籍人口數的1/4,其中黃嶺西村外出務工人數超過50%。房山區水峪村古民居院落的空置率高達95%。
與此同時,一些村落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村落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不合理分布,部分村落超過60歲的人員已經接近戶籍人口的20%,個別村落60歲以上人員已經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