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暴雨後明清古建築群岌岌可危

南京暴雨後明清古建築群岌岌可危

日期:2016/12/14 21:37: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江寧區,提到“九十九間半”,人們一般想到的是楊柳村古建築群,其實,位於青龍山腳下佘村潘氏住宅也同樣被稱為“九十九間半”。如今,楊柳村古建築群已經建成江寧區民俗博物館,而潘氏住宅雖然同為文物建築,現狀卻有天淵之別。這幾天持續的暴雨過後,有居民向我們反映,由於長期無人維護和修繕,該建築內殘垣斷壁岌岌可危,似乎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     殘垣斷壁一片狼藉老人提醒小心坍塌     昨天中午,雨勢已經停了,記者來到了離佘村水庫不遠處的該明清古建築群,在村口不遠處,豎立著一塊“佘村明清代建築群(潘氏宗祠)”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記者發現這裡已經成為了社區的辦公場所,外觀古樸,內部也是完好無損。不過,再向前走十幾米,邊上是另外一處潘氏住宅的文保建築,從外觀上看似乎有模有樣,有的門還裝上了鐵門和鎖,似乎裡面就是幽靜的古宅。不過,當記者從一個側門進入古宅,便被裡面的景象所驚呆,邊上的小屋子裡,堆滿了各種損壞的床板電器等生活用品和垃圾,繼續往前走,側面有的牆體已經出現了坍塌,抬頭望去,已經有屋檐瓦片掉落,頭頂出現大片的空洞。     順著一個早已經沒有了天花板的橫梁還斜跨在牆體和地上的過道,這裡的院子裡滿是高過膝蓋的雜草,滿眼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穿過大廳來到最後一間房屋,這裡的屋頂已經塌了一半,磚瓦碎落在地上。     一位老人走進院子,得知記者來意,老人歎息了一聲,告訴記者:“好多年了,也沒人來修一下,你看這樣,下完大雨更危險了,你要小心,這裡隨時會塌。”前幾年這裡還住人,但是由於近年來房屋持續受損,住在裡面的人也陸續搬出。     修繕方案已完成要打造成博物館     據了解,2013年1月的《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保護規劃》中指出,佘村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極為豐富,村中的潘氏住宅將來有望打造成一處建築藝術博物館。     江寧區文物部門負責人李曉靜則表示,將來潘氏住宅的打造將融進江寧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同時還會與附近的東吳上坊大墓,一起打造成一條旅游線路。     “其實,潘氏住宅的修繕方案,已經由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但遲遲沒有開工,主要問題就是產權問題。”李曉靜說。     據悉,潘氏住宅房屋產權的絕大部分分屬近30戶潘氏後人所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這是一處地主莊園,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時分配給潘氏族人,也是潘氏住宅房屋權屬的最近一次合法認定。產權關系復雜,相關利益人眾多,產權人對該古建築的產權處理及修繕意見不統一。     另外就是一個資金問題,根據相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修繕的費用由誰出,如何籌措,也令人頭疼。李曉靜說,只要條件成熟,文物部門當時會盡快推動修繕工作的展開,而修繕中則會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快改變這一建築群破敗、岌岌可危的局面,使得潘氏住宅“延年益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