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川三國遺址遺跡今何在?有驚喜有遺憾保護要和破壞賽跑

四川三國遺址遺跡今何在?有驚喜有遺憾保護要和破壞賽跑

日期:2016/12/15 1:17: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自古以來,成都就是西南戰略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07年,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討求安邦定國之策,最終將開創基業的重心轉向巴蜀之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將近1800年之後,追尋著劉備、諸葛亮的足跡,來自四川各市州文物管理部門及相關單位負責人與三國歷史文化研究專家齊聚一堂。8月16日,四川三國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在成都召開。這一場聚會,奔著整合全省力量,梳理摸清四川的三國遺存“家底”而去,以期從大文化的角度,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摸清三國“家底”,還是又一輪“賽跑”。

  全省總動員,期待更多新發現

  厘清、整理三國遺跡,將載錄於各類史料和方志的遺址、遺跡在現實中定位,逐步建立全國三國文化遺存數據庫,並運用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方法,對三國文化遺存、遺跡和非物質類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對於科學地認識、發掘、利用三國文化資源,讓三國遺址、遺跡“活”起來,很有必要。

  成都武侯祠、羅江龐統祠、江油關、蔣琬墓、劍門關……據不完全統計,四川三國的遺址、遺跡達200余處,散布於成都、綿陽、德陽、廣元、樂山、宜賓、泸州、西昌、內江、南充、達州、巴中等地。這些遺址、遺跡,大都集中於諸葛亮南征、北伐的線路上,這也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經過5年多的調查之後得出的。

  早在2011年6月,武侯祠博物館就與涼山州博物館聯合組成“諸葛亮南征路線調查項目”小組,從歷史學、考古學、地理學、民俗學、民間傳說等多個角度入手,對沿線三國文化的遺址、遺跡進行重新梳理,對重要的文物進行試掘與研究,還原諸葛亮南征線路。

  考察遺址持續到2013年4月。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兩家博物館的專家,通過“四川——雲南線”、“涼山線”和“貴州——雲南線”3條線路行進,先後四次對現存的大部分南征遺跡進行實地考察。2014年3月,一本《圖說諸葛南征》出爐:除了諸葛亮南征路線圖、示意圖和略圖之外,書中還用260余張照片,記錄了諸葛亮南征相關遺跡85處。

  2014年7月,武侯祠又牽頭啟動了全國三國文化遺存調查研究工作。兩年間,又4次調派專家,以綿陽為中心,向東、南、北三個方向,對諸葛亮北伐線路進行考察。

  武侯祠陳列研究部主任梅铮铮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發現更多遺跡,他們出發之前往往會先研究大量的地方志、縣志、史料、文獻,尋找和三國有關的內容,甚至連道聽途說也不放過,然後再去實地調查。

  南征、北伐線路走下來,厘清的四川三國遺跡超過211處。而這還是不完全統計。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非物質”的三國遺產:諸葛亮南征沿途,就有很多諸葛亮以及孟獲的傳說。

  “深入開展三國文化調查、研究,诠釋三國文化,有利於全面加強三國文化遺存保護,有利於推動三國文化研究和合理利用,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謝輝說。

  古蜀道三國遺跡串成線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領蜀國軍隊開赴漢中,開始北伐。因此,成都—綿陽—廣元—漢中,這一路的古蜀道上留下大量的三國遺跡,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

  三國遺跡、遺址不是四川獨有。“河南、安徽、陝西、江蘇等地都有。但是其他地方大都以點位形式存在,沒有像四川一樣,串成了多條完整的線路。”梅铮铮說。

  從成都出發,沿老川陝公路向北前行到新都,這裡有蜀國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的墓。再向北行,就是廣漢,古稱雒城。雒城西10公裡處,有蜀漢將軍鄧芝墓。劉備病死於白帝城後,鄧芝是諸葛亮派出的“外交官”,負責與東吳重修盟好。

  再往北到綿陽,在市區西南的黃土梁,傳說是諸葛亮的軍營遺址。此外,綿陽還有蔣琬墓。在諸葛亮死後,他主持蜀國軍政大事。

  繼續向北到廣元,這裡三國遺跡眾多。除了金牛道、陰平古道和米倉道,還有昭化古城、軍師廟、鄧艾父子墓和費祎墓等。其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是川北最重要的三國蜀漢遺跡。

  “蜀道申遺確定的四條古蜀道,除了荔枝道之外,金牛道、陰平道、米倉道都經過廣元。其中以劍門關為中心的金牛道,全長270公裡,既是古蜀道最核心、最艱險的一段,又是保存最完整、遺存文化要素最充分的一段,迄今尚存劍門關、昭化古城、翠雲廊等眾多遺址古跡,今天民間還流傳著張飛在翠雲廊‘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傳說。”廣元市文文物局局長俞天喜介紹說。

  “古蜀道是四川連接關中和中原的官道,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這既是戰略要道,也是老百姓渴望與外界溝通的文化線路。”梅铮铮說。

  在這條主線之外,在四川的三國遺跡路線上還有兩條支線。第一條支線位於川北,從綿陽分叉經江油到平武南壩鎮,漢代和三國時的關隘江油關就在這裡。至今,川劇還有講述鄧艾偷渡陰平道,拿下江油關進而滅蜀的《江油關》上演。

  另一條支線則沿著東邊延伸到南充阆中。阆中最著名的三國遺跡就是漢桓侯祠(張飛廟),張飛廟歷時千余年,廟內陳列有據傳為張飛生前使用過的鐵矛、丈八蛇矛、點鋼鞭等珍貴文物。

  附會三國遺跡,見證民心所向

  三國文化的影響巨大,讓許多傳說在民間流傳,也出現了一些附會的遺跡。但換個角度來看,這既說明三國文化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也有利於增強民間保護的積極性。

  在調查過程中,專家們還發現很多未見於史籍、文獻和方志的記載,但在當地卻影響頗大的“遺址”“遺跡”。

  位於成都市金牛區的九裡堤,有學者研究認為,該堤修築於唐代擴建羅城之時。但在明清之際,由於諸葛亮在蜀地影響極大,民眾出於紀念,就為種種好的事物附會上諸葛亮的文化印記,將九裡堤稱為“諸葛堤”。在考察南征中專門負責收集三國傳說的團員符麗萍說,很多與諸葛亮無關的遺跡,老百姓也都用他來命名;南征沿途不少地區,稱所織的布為諸葛錦,認為種水稻也是諸葛亮所傳授。

  這樣的出於愛的附會,不僅僅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在龍泉山上也有關索營、張飛寨。“張飛到成都來沒來我們都不知道,但老百姓就把那裡附會成可能就是張飛、關索駐扎部隊的地方了。”梅铮铮告訴記者,對於這樣根植於民間文化的三國遺跡,武侯祠博物館的專家們也會將其納入調查和收集范圍。“這恰恰證明三國文化在社會基層普遍受到尊重和認同,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

  調查過程中,專家們也不斷在糾錯。金堂有個火燒坡古戰場,當地人傳說其與鄧艾有關。“那裡肯定是一片古戰場,但絕對不是三國時期的。”梅铮铮說,還有人說在仁壽有個張飛像,考察團去現場一看卻是一尊佛像。“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也要糾正。”

  還有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的故事,有的是有,卻把它移花接木了。梅铮铮告訴記者,小說裡是諸葛亮唱的“空城計”,實際上“空城計”這種事情在趙雲身上發生過。小說對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有精彩演繹,但經過考察發現,真正的歷史有可能是“七請”孟獲。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李加鋒認為,諸葛亮南征是為了確保後方的長期安定團結,以盟友的身份相邀孟獲共商興國大計,“七請”也符合諸葛亮“攻心”和民族和睦的理念。

  有驚喜有遺憾,保護要和破壞賽跑

  在考察過程中,專家還發現,三國的歷史遺跡如今也面臨被城市化碾壓,被旅游過度開發或者價值徹底被忽略的窘境,而保護還需“跑”得更快。

  承載著蜀、吳兩國聯盟友好歷史佳話的“萬裡橋”,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已被一座現代化橋梁所替代。黃忠墓、祠的原址,如今已變成了高樓林立的住宅小區。“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從‘黃忠小區’來還原它的歷史。”李加鋒對此頗為無奈。

  位於雙流的諸葛亮的“葛陌”,當年是諸葛亮的私有財產。上世紀八十年代,“葛陌”還是一片田疇,令人想到諸葛亮自曝家產的清廉形象。“現在我們再去調查時,只見一排排房屋立在那裡,哪怕一分田地的拍攝空間都沒留下。”梅铮铮心痛地說。

  調查發現,僅成都就有文獻記載的20余處遺址、遺跡已完全消失。“我們只能從一些歷史文獻以及當地人口述歷史中來對此類遺跡進行描述、記錄。”梅铮铮說,還有彭州的張松墓、張松祠、大邑的關帝廟等遺址無人管護,十分堪憂。

  “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采取更加有力而有效的保護手段,否則大量的歷史遺址、遺跡還將消失。”梅铮铮呼吁。李加鋒認為,政府應對這些遺址、遺跡劃定、規劃出有效的保護區域和保護機制,加以科學的保護。這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任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不能讓祖先留下來的遺產在我們這代人眼前消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