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湖南文物解讀大賽】沙井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1:41: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沙井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祁東縣風石堰鎮境內,原為一劉姓家族的莊院,當地人俗稱沙井老屋,距離祁東縣城20公裡,距離衡陽市65公裡。老屋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9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2400平米,建築面積18100平米,由南、北、中三個院落組成,有大小房屋200間,是祁東縣乃至衡陽市規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築群。沙井古建築群是傳統民居瑰寶,是研究封建宗族的活標本。2013年,它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被衡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面前的這座橋叫黃家橋。黃家橋是一座清代石板平橋,三墩兩段,橋面由三塊石板構成,其中最大的石板長4米、寬1.2米,厚30厘米,估計重量在3.5噸左右。那麼,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是怎麼把重達數噸的石塊搬運到這裡的呢?據當地人介紹,黃家橋和沙井老屋的石料均取自距此10公裡的黃土鋪,采取的運輸方法是滾木法,巨石下墊放圓木,八名壯漢用結實的麻繩拖拉巨石,一步一歩前移,10公裡的路程要走半個月。大家看,這石塊上有鑿穿的圓孔,這孔就是為了系綁麻繩用的。這橋頭原來立有一座石砌的文昌塔,三層,高約3米,可惜在文革時被毀。橋下潺潺流過的小溪叫沙井溪,清澈見底,像一條玉帶環繞古村。沙井溪發源於馬杜橋的大山深處,建造沙井老屋的木料就采伐於馬杜橋,通過沙井溪放排到此。
走過黃家橋,我們來到了沙井老屋的前坪。沙井灣可謂風水寶地,東面是玉峰山,樹木蔥茏,群山如黛。西面是化龍町,萬頃良田,一馬平川。道光年間,商人劉先燦從兩公裡外的石灣村遷到沙井灣選基建宅,奠定了沙井老屋的基礎。後歷經幾代人多次擴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才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規模。老屋的整體結構呈豬腰形,座東北朝西南,磚石土木結構,高二層,中院為“三進四廂”構架,北院為“東西屋夾五橫屋”,南院為“一正屋四橫屋一小院落”。老屋南北長約200米,東西縱深77米,原來建有三道圍牆,用於防盜防匪,現在僅剩我們眼前的這一道院牆了。這道院牆有點特別,牆體上設計了三堵高大的馬頭牆。封閉的院牆因為有了馬頭牆,而顯得錯落有致,產生一種動態的美感。
現在大家站的這個地方就是中院的大門,也是整個老屋的正門。正門不高,門框、門檻、門當等構件也不怎麼精致,這與整個沙井老屋不太相稱,這是什麼原因呢?當時建造中院時,劉先燦的財力還不算豐厚,所以中院與南北兩個院落相比略顯小氣。後來,劉先燦的生意越做越順當,家境也越來越殷實,便雇請石匠打造了一副雕刻精美、高達厚實的石門,准備更換門庭。當地的風水先生“劉半仙”知道後極力反對,他認為沙井灣是烏龜地,朝門只能內縮,不能過高。他還說,玉峰山不夠雄壯渾厚,也就是說靠山不足,要種植高大樹木來破解,這樣才能人財兩旺。劉先燦聽從了“劉半仙”的建議,沒有更換朝門,新石門至今廢棄在老屋內,待會大家在老屋裡游覽時還可以看到。劉先燦還在玉峰山上種植了很多樟樹、桢楠,這些樹後來在大煉鋼鐵時代被砍伐殆盡。說來也奇,劉家自此人丁興、財更旺。劉先燦只有一子兩孫,後來卻有了11個曾孫,再後來老屋已容納不下劉家的後代,他們便在老屋的南面建造了沙井新屋。新屋建於宣統元年,距此300米。劉家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家族,擁有良田兩千畝和眾多林地。
跨過正門進入第二道門,叫中門。這扇門平時不開,從兩側小門出入,只有紅白喜事或達官貴人到來時才開,有“大開中門迎貴客”的說法。
過了中門是天井。沙井老屋共有18個天井,這是最大的一個。天井實用功能是解決室內采光和通風的問題,它也賦予了人們更多的向往和寄托——“聚財”、“天降洪福”、“肥水不外流”、“四水歸堂”等。天井兩邊的地面都是就地取材,用沙井溪裡的鵝卵石鋪設。
沿著天井的青石板前行,我們來到了正堂屋。這是舉行祭祀、重大儀式和處理家族大事的場所,裡面設有神龛,供奉著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正堂屋是沙井老屋的建築中心,也是劉氏家族的精神中心。這裡是整個家庭思想凝結點,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倫理的教育地。
大家看,正堂屋的外牆上繪有很多壁畫,加官、進爵、仙姬送子、五代榮封等等,筆畫簡練、線條流暢。沙井老屋可以說是民間藝術的寶庫,有石雕、木雕、灰塑、彩繪,內容豐富,工藝精美。“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老屋裡每一幅圖案都有一定的寓意,寄托著主人對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大家在下面的游覽中,面對每一幅雕刻、每一幅彩繪,不妨開動您的腦筋,猜一猜它的寓意。
堂屋兩邊是原來是穿堂,貫穿南北,由此可直通屋外。在整個老屋裡,穿堂、游亭、巷道、走廊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它們將眾多建築分割成各自獨立的整體,又是連接每個整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使龐大的院落,交往自如。“晴不曝日,雨不濕鞋”,隨便從哪一家都可以走通全村。
我們面前的這排老屋是劉先燦的曾孫劉宋生的故居。劉宋生曾擔任國民黨湖南省參議院,相當於現在的省人大代表。值得注意的是,省參議員的名額極其有限,一般一個縣僅一個名額。劉宋生擔任參議員期間,經常為窮苦百姓排憂解難,深受大家的敬仰。劉宋生故居兩側券門石頭上刻著一副對聯:“群材成大廈 彩鳳宿高梧”,楷書大字,工整有力,據說這字是劉宋生的父親劉肇烈親筆所書。劉肇烈是清朝太學生,曾在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就讀,學識淵博、聲名遠播。
大家看,這塊石頭上刻著一行娟秀的小字,內容是:“石匠陳光明、木匠王肇眾、砌匠劉肇佑、瓦匠劉景佑”,這叫“物勒工名”。一是為了保證房屋的質量;二是為了標記字號,如同品牌。大家再看這塊青磚,上面也刻有字:“同治甲戌年監造”,這可能是房屋的建造時間。目前,我們在老屋裡發現了三塊刻有年代的青磚,年代都不一樣,說明沙井老屋經歷了多次擴建。大家可以找一找,另外兩塊刻字的青磚在哪裡?老屋還有不有其他的刻字青磚?
南院相比北院,裝飾更加精美。南院保存有很多石雕,造型逼真,刀法細膩。大家看這對券門上的兩塊石雕,每塊高3米、寬1.2米、厚30厘米,三面雕花,有浮雕、圓雕。圓雕在“破四舊”的年代被野蠻砸毀,圖案還依稀可辨,有天官賜福、龍鳳呈祥、打龍棚、龍鳳旗等內容。巨石上的兩幅淺浮雕當時被村民偷偷用石灰粉刷覆蓋,得以躲過劫難,保存完好。雕刻造型生動、技法娴熟,充分顯示了我們湘南古代匠人的精巧與智慧。我前面說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大家看看這兩幅線刻有何寓意?北面這幅,刻有梅花鹿、燕子,燕與晏同音,意為平安,鹿與祿同音,合在一起,就是平安求祿的意思。南面這幅,刻有豹子、喜鵲,豹與報同音,意為喜報頻傳。這裡的圖案運用的多為象形、會意、諧音等手法,大家用我剛才的方法去分析,就不難理會它的寓意了。
沙井老屋裡的房子,除了廚房、雜屋是一層外,其余都是兩層。上層為木結構,是小姐住的閨房,下面是磚結構。每一個堂屋都有門,門關起來就是一小家,打開就是一大家,都可以相通。這個四合院可能是老屋裡最小的四合院,三面是圍牆,空間相對獨立,拱門上畫著麒麟送子圖案,大家猜猜這房子有什麼用途?據劉家後人介紹,這是給新婚夫婦住的,所以空間私密一些。新婚夫婦在這裡生下小孩以後,就會搬到其他的房屋居住。
這是南院的大門。門框、門檻、門當均為石頭打造,石頭上雕刻吉祥圖案。大門上首刻有“山廻水抱”四字,兩側原來刻有對聯,內容是“沙水長清靈鐘大地,巖山坐鎮福集安居”,對聯已被人為破壞,字跡模糊不清。大門上方還建有三層飛檐,飾有彩繪,甚是氣派。
好了,走出南院的大門,我們的行程到了這裡就要告一個段落了。沙井灣古建築群正在陸續修復之中,將會有更多的古文化得到挖掘,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我們沙井村,謝謝大家。來源:紅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