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10棟老宅還原明清古貌
日期:2016/12/14 21:38: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陶氏民居大門。熊明銀攝
陶氏民居天井及閣樓。 熊明銀攝
屋檐彩繪陶和典 熊明銀攝 在南漳縣板橋鎮,明、清代風格的陶氏古民居建築已成為當地一大景致。陶氏民居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存有保存完好的古碑刻、古墓葬、木雕、石雕,極具文史價值。 10棟老宅還原明清古貌 南漳縣板橋鎮,陶氏古民居集中地現存較完好的建築有10余棟,其中陶紹初民居、陶述照民居、陶匡倫民居、雷坪陶氏民居、焦家灣民居和陶家祠堂這6處老宅,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坪村,是一個古民居村落。村落中陶匡倫民居、陶述照民居、陶紹初民居、雷坪陶氏民居4棟清代風格的陶氏老宅最為古樸典雅。綠樹成蔭的群山將美麗的村子圍成一處盆地,漫步於林間村路,處處可見斑駁高大的青磚,石牆上飛檐斗拱,凸雕精镂。煙熏發黑的舊式木排門,暗綠如水草的苔藓述說著歲月的故事。 陶家祠堂更是深山中的瑰寶。老灣村的陶家祠堂,住址選擇上頗有講究。祠堂坐北朝南,周圍地形像圈椅,穩坐如泰山,處在雷坪一帶陶氏民居的中間位置,便於族人們到祠堂祭祀先祖和議事。 祠堂高大氣派,工藝講究,為一進的四合天井院。屋頂蓋著青瓦,牆體均由長方形青石條砌成,前後檐建有馬頭牆。大門由大青石做成,門框、門坎、抱鼓石上雕刻有“五福臨門”、“丹鳳朝陽”和龍、魚、祥雲等精美圖案,栩栩如生。在大門兩邊的“八字”牆面中間,分別鑲嵌有一方石雕人物畫像。走進祠堂的大門,更令人震撼:敬祖堂兩邊各一根粗大的木柱高聳,門楣上的一塊長3.1米、寬0.5米的精美木雕,使天井顯得特別敞亮。從廚屋灶台生起的袅袅炊煙,繞過柱子、木雕飄向天井直升雲天,整幅場景顯得悠遠、神秘。 祠堂院子裡擺放著一塊浮雕石,上面刻有“二龍戲珠”等圖案,兩條龍形象逼真,透出靈氣。主人家介紹說,這塊石雕是鎮宅之用。由此可見陶氏家族當年的興旺。 3塊石碑述說不凡家史 在陶家祠堂門前,矗立著3塊保存完好的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刻的石碑,向人們講述著陶氏數百年家族史。 3塊石碑中,一塊名為“永遠存照”的碑刻,是購買陶家祠堂基地的契約碑刻,上面記載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買族人某某田一塊,系祠堂基地。並刻有祠堂基地所在東、南、西、北邊界的具體位置及參與立此契約的中間證人等。 在另兩塊石碑上,分別雕刻著陶氏的來源地、陶氏的宗派、陶氏的文化名人、陶氏的族風族規等內容。從上面我們知道,陶氏原籍河南汝寧府確山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始遷湖北襄陽府南漳縣,一住雷竹灣,一住沐浴村,一住洞兒巖;陶氏有志、存、紹、述等16個字輩;明確標記陶氏有5位文化名人,其中有2人為庠生,1人為廪生,2人為國學。 石碑上還雕刻有喪葬則相吊、嫁娶則相助、水火盜賊則相顧、鳏寡孤獨殘疾則相收、墳墓樹木則相護等陶氏族風、族規,與如今提倡的鄰裡互助、鄰裡守望、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等良好風尚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