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寧波的近代古建築

寧波的近代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2:04: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970年9月出生於寧波,現為文物博物副研究員,寧波市文博學會會員,寧波市文化研究會會員,寧波市城市研究會會員,對寧波地方史、古建築、近代建築有一定的研究。代表作有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古建園林技術》上《寧波天寧寺塔唐代特征初探》,發表在《中國文化遺產》上《寧波一絕慶安會館戲台》等,專著有《寧波近代建築研究》。

英國領事館位於寧波市江北區白沙路56號,建成於1880年。寧波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指定江北岸一帶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英國派駐領事,建英國領事館。後因在寧波的英國人較少,僑務歸上海英國領事館兼管,1934年6月寧波英國領事館撤銷。英國駐滬領事將該房屋轉讓給當時的鄞縣政府作救濟院。

解放後,英國領事館原有的領事官邸和工作人員住房等房屋被拆除,現僅存英國領事館主樓(辦公大樓)一幢。

英商洋行

寧波江北區中馬路176號英商洋行,近代西式建築,面朝甬江,背靠中馬路,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七間,高兩層,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正立面上下兩層各有七個拱券,並飾有西式羅馬柱,外牆為混水牆。

郵政局

寧波郵政局舊址位於江北區中馬路172號,1896年,惟恐郵權旁落,清廷創辦了大清國家郵政,全國首批御准成立的郵政局共24處,寧波名列其中。1927年改稱寧波一等郵局,局址遷往江北岸屠家巷(現中馬路172號),並分設兩處支局。自1923年起,各國在寧波私設的外郵逐漸撤銷,郵政漸漸推廣,業務蒸蒸日上。寧波郵政局舊址建於清末至民國初期,為兩層外廊式磚混結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該建築采用了大量的磚砌柱式和拱券結構裝飾立面,東入口處裝飾愛奧尼柱頭,帶有古典建築特征,是寧波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優秀建築。

三江人文講壇·寧波歷史文化遺存探幽

寧波歷史悠久,唐宋以來,成為浙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全國重要的對外交通貿易港口城市。近代是“五口通商”條約口岸之一。她不僅保留有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而且還有眾多的近代優秀建築。

寧波外灘的形成

說起上海外灘,幾乎無人不曉,而寧波外灘卻鮮為人知。其實寧波外灘同上海外灘一樣,歷史悠久,並濃縮著一段屈辱的近代史,建築也相當精美。寧波的近代優秀建築主要分布在三江口外灘一帶。三江口曾是進入寧波古城的門戶,是體現寧波“城在水中”的“水都”城市風貌的標志性地段。據《鄞縣通志》記載:三江口是中國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寧波港的所在地。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屈服於英國侵略者的武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次年又簽訂了《五口通商章程》。自此,寧波港作為第一批條約口岸,被迫向西方列強開放。根據有關條約規定,“夷酋羅伯聃於道光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乘坐大小火輪各一只,駛至寧波港……即於是日邀請在城文武,眼同開市……”於是,公元1844年1月1日寧波港正式開埠。隨後英、法、美等12國在江北岸外灘一帶設了領事。

開埠之初,前來寧波貿易的國家有英、法、美、德、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荷蘭等12國。按照當時的規定,“五港開辟之後,其英商(包括其他外商)貿易之所,只准在五港口,不准赴他處港口,也不准華民在他處港口串通私相貿易。”因此,英國和西方各國刻意在寧波建立據點,以便控制寧波港的對外貿易和經濟命脈。1850年,他們在寧波江北岸一帶強行圈劃一大片土地,作為“外國人居留地和商埠區”,這實際上就是“租界”。“租界”以後就逐步變成西方列強控制寧波港的橋頭堡。據英國領事館存檔的記載,按照他們最初的打算,是想把鎮海和鄞縣東南鄉一帶納入“租界”,范圍“東至沿江兩岸之地,南至城廂以外直至東錢湖,西至半浦、梁山伯廟,北至鎮海口”。後來,由於寧波人民的堅決反對,這一陰謀沒有得逞。但是在江北岸外灘一帶,他們獲得了治外法權,建立了自己的政府、軍警、法律,成為超越中國主權的國中之國和控制寧波港、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

開埠之初,由於當時上海港尚未興起,而杭州灣和長江口海灘又淺,於是具有悠久對外貿易史的寧波港便成了南北航運停泊和商品集散的重要地區。當時寧波准資本主義的信用機構錢莊信貸系統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孫中山先生曾指出“寧波人素以經商聞名,且具堅強之魄力”,“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他又說:“寧波開埠在廣東之後,而風氣開通不在粵省之下。”寧波人不僅以經商聞名,而且寧波城市在西方各國商人的心目中,也始終是一個令人神往的獲利源泉。有一位東印度公司的使者曾在日記中寫道:“寧波的幅員,不亞於福州;人口也不少於歐洲許多貿易大城市,其房屋建築的整齊華麗,以及商業聲譽的無與倫比,在中國可稱首屈一指。”據《寧波近代史綱》載,寧波港開埠第一年貿易額就達到了50萬元。西方各國商人用盡心力想打入寧波市場,於是,他們和華商“在界內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棧房”。至20世紀初,江北岸外灘一帶已變成熱熱鬧鬧的洋場,不僅有大英領事館、天主教堂、巡捕房等,而且洋行林立,開設有夜總會、妓院、飯莊、戲院和彈子房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寧波外灘。寧波也逐漸變成了古城與商埠區南北布局的格局。

寧波近代建築的類型和特點

據調查統計,寧波現存較完整的近代建築約180多幢,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寧波外灘一帶,主要類型有:

銀行、金融建築。如1930年建的中國通商銀行寧波分行是一座早期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還有1934年建的浙東商業銀行等。

領事館等辦事機構建築。如1880年建的大英領事館是一座英國式的西洋建築,還有浙海關和1927年建的寧波郵政局為仿古羅馬式結構建築。

宗教建築。原有基督教堂10多座,現僅存3座,其中1948年建的百年堂最具規模;還有1872年建的江北岸天主堂,其哥特式建築頗具特色。

商業服務性建築。如同治年間開設的大有豐洋廣貨店,是西式石庫門面,惜其已毀;還有1930年左右建的宏昌源號老店鋪,其正立面上有用磨石子制的店名招牌,保存完好。

文化教育類建築。如1935年建的浙東中學,其大門及辦公樓均保存完好。

醫療建築。如1935年建的仁濟醫院手術室,為早期的鋼筋砼建築,共兩樓,一樓為敞開式大廳,二樓為手術室,手術室屋面中間有采光面積較大的人字坡玻璃頂,非常有特色。

紀念性建築。如1928年建的中山廳,飾有巴洛克式建築圖案;還有1927年建的中山公園大門屬凱旋門式樣。

裡弄住宅。寧波的裡弄住宅受到上海裡弄住宅的影響,許多是仿照上海石庫門式裡弄住宅的式樣興建,如建於1930年左右的“幸福裡”,宅門都用石庫門,門上飾有山花或規則的幾何圖形;還有在外灘的三橫街上保留著一大批排聯式住宅,每幢住宅結構及裝飾類同。

此外,還有諸如江北巡捕房,采用中國傳統結構建築,但在外立面上有西洋式混凝土磨石子制的仿古羅馬科林斯柱式。

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外來的建築藝術與寧波自身傳統相接觸,兩者之間由並存繼而相互影響。不同階層人士對待傳統及西方的態度的差異,表現在建築創作上為各種融合手法的不同,都豐富了寧波近代建築並使其具有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城市的個性。

中國近代建築史通常是以鴉片戰爭為其開端,但寧波是浙東著名的港口城市,1117年,宋朝設高麗使館,主要接待高麗使者,地址在今鎮明路一帶,並設波斯館,接待阿拉伯商人。1685年,清廷設浙海關於寧波,1698年在寧波定海設立接待外國人的“紅毛館”。1842年被辟為“五口通商”之一,1844年1月1日通商開埠,並指定江北岸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因此,寧波的近代建築文化早就受到外國文化的影響。

從寧波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後,近代建築產生發展也可以分幾個階段。初始期從1840年—1900年,西方建築文化隨殖民者在居留地內的建築活動傳入寧波,新建築體系初具雛形。如大英領事館等基本為西式風格建築。發展興盛期從1900年—1937年,商埠形成,居留地內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建築活動更加頻繁,如江北岸一帶在20世紀初變成五方雜處的洋場。新建築體系基本形成,建築類型齊全,建築技術發展,建築風格以西方古典主義、折中主義為主流。1927年—1937年也出現了一批追求民族形式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作品,原寧波商會會長王文翰住宅樓建於1934年,傳統木構架加上西式裝飾。凋零期從1937年—1948年,由於抗日戰爭,整體上建築活動停滯,由於寧波地處後方,故仍有少量建築活動,如大梁街百年堂建於1948年。

“中國固有式”建築在寧波地區所占比重較大,現存的民國時期住宅大都是中國固有式建築。說明了寧波近代建築活動在中外文化影響下仍以中國傳統文化占優勢。

寧波現存的近代優秀建築是近代寧波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凝聚著人類的智慧,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無疑是歷史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值得好好珍惜與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