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簡論徽派古民居建築的審美特征

簡論徽派古民居建築的審美特征

日期:2016/12/15 1:22:1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民居是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傳統民居從單純的實用功能,發展到兼有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而且隨著社會功能日益多樣化,傳統民居中所蘊涵的主體的審美意識,也逐步豐富和多樣化。安徽南部徽州地區的古民居建築,以其科學的環境意識,精湛的建築工藝,精巧的構思設計,在世界建築藝術和建築文化史上 獨樹一幟,熠熠生輝。2000年,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時間,中外游客紛至沓來、贊不絕口、歎為觀止。徽州文化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輝煌的成就成為區域文化的典范,徽派居民建築,作為徽州人生存文化 最直觀的載體,其固有的審美價值一直吸引著研究者的關注。本文僅就徽派古民居建築 的審美特征作簡要論述。
  1 徽派古民居建築形式的形成
  徽派古民居建築的形成過程,受徽州獨特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顯示出較為鮮明的區域特色。徽州地區原為古越人聚居地,因皖南山區氣候濕潤,為防止瘴疠之氣,古越人宅居形式主要為“干欄式”建築。漢魏以後,為躲避戰亂,中原士族多次大規模遷入,不僅改變了徽州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與 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體現在建築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築主要形式為“樓上廳”,樓上廳室軒敞,作為人們日常活動休憩之處,保留了古越人“干欄式”建築的格局。為解決通風采光問題,中原民居的“四合院”形式又逐步演變成適應險惡山區環境的、既封閉又通暢的徽州“天井”。“天井”是房屋和房屋或圍牆圍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徽州民居大多設有“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征之一。天井的設計使得屋內有充足的光線和良好的通風效果,同時與徽州的經商傳統也有很大關系。按風水理論,水為財之源,經商忌諱財源外流,天井能聚集屋面雨水,名曰“四水歸明堂”,以圖財不外流的吉利。徽州民居以木結構為主,木結構房屋易遭火災,為避免火勢蔓延,又產生了“馬頭牆”。“馬頭牆”又稱“封火牆”,是在居宅兩端牆頂砌築的高出屋面的山牆,用於防風、防火。“馬頭牆”的構造隨屋面坡度層層迭落,以斜坡長度定為若干檔, 牆頂挑三線排檐磚,上覆小青瓦,並在每只垛頭頂端安裝搏風板,因形似馬頭,故稱“ 馬頭牆”。粉牆黛瓦的“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又一重要特征。
  造型個性化是形成建築視覺美感和獨特風格的基礎,是審美價值的重要體現[1]。早期徽派建築形式的形成,正是外來移民與原住居民文化交融產物。明朝中葉以後,徽商崛起,雄據中國商界。致富後的徽州商人,為回報故土和光宗耀祖,將大量資本返回家鄉,其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建築的投入。他們修祠堂,建宅第,造園林,豎牌坊,架橋梁,蓋路亭,給徽州鄉村面貌帶來巨大變化。徽州商人“商而兼士,賈而好儒”,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們在宅居建築中注入自己對住宅布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的個性化審美追求,促使徽派民居建築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建築體系,不僅具有功能的實用性,而且蘊含著豐富審美文化內涵。
  2 徽派古民居建築的審美特征
  2.1 追求人居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人類建築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建築的內容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服務於人。從社會本質來看,建築是人在社會中生命與精神的寄托所,建築本身就是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因此,建築創造應符合人類的心理需求,從精神上給人以關懷和尊重,給人以溫情和真實感,讓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徽派古民居建築從傳統的風 水觀念出發,在選址、布局上講究風水效果,追求人居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融合。徽派古民居建築多是依水勢而建,山環水繞、依山傍水是徽派古民居建築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基本特征,而且徽派古民居建築的色澤、體量、架構、形式、空間,都與自然環境保持一致的格調。徽州民居村落隱映在青山古樹之間,有山泉溪水之便利,以青山綠樹為屏障,青瓦白牆高低錯落,野鳥家禽交相鳴啼。窗外遠眺,天然畫圖盡收眼底,天井內灑落陽光雨露,小院中植置花木假山。在這裡,建築充滿了人情味和鄉土氣息,建築與環境相互滲透,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
  建築作為環境藝術必須植根於周圍環境之中,與周圍環境氛圍有機統一。處理好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觀感,還可以更好地裝扮環境。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說,“一座好的建築物應該能適應周圍環境,它不是力求在那裡表現自己,而是應該去改善、美化和豐富周圍環境,這是設計一座建築最起碼的要求”[2]。 西遞和宏村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徽派古民居建築的代表,被稱為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其村落巧妙的整體布局、極富韻律的空間層次都有典型的徽州地方特色。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穿村而過,自古就有“桃花源裡人家”的美譽。整個村落仿船形而建,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西向為主,南北向延伸 的村落街巷系統。街巷兩旁建築淡雅樸素,錯落有致,整個輪廓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是徽派古民居建築中的一顆明珠。宏村的整體布局為牛型設計, 整個村落猶如一頭斜臥山前溪邊的青牛。村落背靠的雷崗山為牛首,村口的一對參天古木為牛犄角,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龐大的牛軀,順勢而下的邕溪為牛腸,溪水經九曲十彎,穿流於家庭院落,再匯入牛胃形的月塘和南湖,繞村的虞山溪上架起的四座木橋為牛腳。“牛形村落”別出心裁的水系設計,不僅解決了消防用水,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極大地美化了環境,給古樸的村落憑添了幾分清麗 、自然的美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環境理念。村前南湖碧波蕩漾,村中樓院鱗次栉 比,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村落與天水一色,被稱為是“中國畫裡的鄉村”[3 ]。處理好建築與人、建築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建築藝術美的重要原則。徽派古民居建築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戀和向往,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2.2 追求功能實用與工藝裝飾的完美結合
  人類早期建築,完全是為實用而建造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人類審美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建築越來越具有審美特性。建築的審美性結合其實用功能,滿足了人們各種實際活動的需要。建築的實用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藝術性中也常常包含著實用功能[4]。徽派古民居從建築內容到建築形式上的特點,都與皖南山區獨 特的歷史地理環境相適應,在講究功能實用的同時,追求工藝裝飾之美。
  徽派民居的“天井”設計在功能上不僅適應了險惡的山區環境,解決了通風采光問題 ,而且作為徽派居民的一種重要建築格式,天井在高牆深宅中給人以豁然開朗、別有洞天之感,它上頂蒼穹、下俯地面,與庭院空間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徽州居民利用天井 空間植置花木盆景,既為肅穆清寂的內室增輝添彩,淨化空氣,又美化了家居環境,使庭院生趣盎然。“馬頭牆”的功能是防風、防火,但馬頭牆的造型又極具裝飾性。它猶如昂首振鬃的駿馬,騰骧屋脊之上,躍向廣闊天宇;錯落有致、極富動感的形象,大大拓展了徽派建築的空間感,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給人以馳空絕塵的奔騰美和外部造型的整體美。
  徽派古民居建築在審美追求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廣泛采用木雕、磚雕和石雕,並顯示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木雕在徽派古民居建築的裝飾雕刻中占主要地位,橫梁、立柱和各種構件中,月梁、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桿欄圍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上,均有精美絕倫的木雕花紋圖案,其表現內容和雕刻手法皆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 異。徽州木雕精品隨處可見,宏村承志堂被譽為“民間故宮”,堪稱徽派木雕工藝陳列館,盧村木雕樓(志誠堂)更是號稱“天下第一”。各種木雕層次豐富,繁復生動,且不飾油漆,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展示雕刻的精細和生動,格外顯得古樸典雅,精致富麗,雖經百余年的時光消磨,至今仍令人歎為觀止。古民居中的磚雕和石雕大多鑲嵌在門罩、門額、窗楣、欄桿、漏窗、照壁上,采用浮雕、圓雕和镂空透雕等手法,在大塊的青磚或青石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錯落有致,栩栩如生。“徽州三雕”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或渾厚沉雄,神威逼人;或質樸簡練,工寫兼得。“三雕”作品富有強烈的空間裝飾效果,顯示出雕刻工匠高 超的藝術才華,形成了徽派民居建築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
  2.3 追求崇儒重教與商業文化相結合的獨特人文景觀
  建築藝術作為歷史文化的體現和時代精神的標志,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反映著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徽派古民居建築,是以明清時期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法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州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是古代徽州社會歷史文化 及其時代精神的見證。
  明清時期的徽州,已形成非常完善的風水理論,風水理論在徽派民居建築的形成中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徽州居民對風水文化頂禮膜拜,笃信不疑,認為村落的整體布局及其所形成的地形輪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內涵,是宗族文化的標志,關系著宗族的榮辱興衰,宗族建築必須按風水原則統一規劃,講究群體布局和水口營造。因此,以風水理論為 依據,在宗族最高利益的制約下,徽派民居建築強調整體輪廓的規范化和系統性,形成了如“牛形村”、“船形村”和“棋盤村”等許多風水村落。
  徽州文化是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的結果。徽州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論基礎——程朱理學的桑梓之地,宗法制度完備森嚴,人們日常行為完全被納入儒教禮儀規范。建築的格局與形式,當然地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5]。為保持血統的純潔性,增強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的侵擾,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築,往往是以家族 、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雜姓不得混居。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 、民居亦界域分明。居第之中,亦嚴格遵循宗法家族的孝悌倫理和禮樂秩序,按照男女長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營造出主次分明、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
  以徽商而聞名於世的徽州,卻又民風淳樸,尊教重文,崇尚禮儀。徽派古民居中精美的“三雕”(磚、木、石),所雕刻的圖案、題額和楹聯有很多勉勵莘莘學子讀書進取、奮發向上的內容,也有不少勸勉後人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警句、箴言,其中雖夾雜著封建思想意識和實用功利色彩,卻顯示出宅第主人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追求。西遞村“履福堂”廳堂題 為“書詩經世文章,孝弟傳家根本”、“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 ,反映出履福堂的主人對儒學的推崇,讓人感受到封建文人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賞的情懷 。同在西遞村,“笃敬堂”中有幅楹聯卻寫到“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可見古徽州的教育是以“育人”為根本的,不僅進行正統的封建文化教育,而且重視技藝教育,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各顯其能,“崇儒”和“重商”互為結合。 另外,象“能吃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以八千歲為春,之九萬裡而南”、 “作退一步想”等崇儒重教、處世做人、積德行善、狀景言志類的題額楹聯[3],在徽 州民居中隨處可見,成為徽派古民居建築文化的點睛之筆,也是徽派古民居建築重要的 審美特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