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古園林中的藏族文化

北京古園林中的藏族文化

日期:2016/12/15 0:58: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藏式風格的頤和園後山建築


北海白塔是典型的覆缽式喇嘛塔

  清朝強盛時期,建造了許多皇家園林,其代表是北京的三山五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頤和園以及暢春園、圓明園)和皇宮內苑(今北海、景山、中南海)。

  為了反映全國大統一,清朝利用“移天縮地入君懷”的園林設計手法,將全國各地著名的風景和代表性建築,納入風景構圖中。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藏族建築。

  從順治開始,把體量崇宏高大,色彩絢爛華麗的藏式喇嘛廟、喇嘛塔大量引進皇家園林,園林的建築形象更加豐富多彩,這在乾隆時期,顯得尤為突出。北海、頤和園的喇嘛廟尤為壯觀,而且直到現在保存的基本完好,可供我們欣賞。

  白塔樣式與藏文經咒

  我們進入北海公園的南門,跨過永定橋,迎面就是北海的風景荟萃之所――瓊島,而作為瓊島門面的就是一座喇嘛廟,即“永佑寺”。上面第三重大殿,名“普安殿”,面闊五間。東配殿“聖果”,西配殿“宗鏡”,均為面闊三間。普安殿內供奉藏傳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像,兩側為其兩大弟子達賴、班禅像。

  再登七十級台階,即到達瓊島最高處,善因殿和白塔。善因殿在前,與永安寺為同一中軸線,有方形城台,上建仿木琉璃結構重檐殿堂,上檐為圓亭式頂,下檐為綠琉璃瓦黃剪邊方形銅質筒瓦鎏金寶頂,取“天圓地方”之義。殿內原供藏傳佛教的大威德金剛像。

  善因殿之後即為高35。9米的白塔,典型的覆缽式喇嘛塔。傳說塔內藏有藏文經咒。白塔為北海的最高建築,也是北海的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北海園林風景的點睛之作。北海的西北角可以說是一片喇嘛廟的天地。大體來說,可以分為三組:西天梵境、闡福寺和萬佛樓、小西天。

  西天梵境在北海北岸,是一座漢藏結合的寺廟建築,也稱為大西天。山門前有高大的四柱七樓琉璃牌坊,氣勢壯宏,巍峨壯麗,南額“華藏界”,北額“須彌春”,均為乾隆皇帝御書。

  西天梵境之西是著名的九龍壁,它原來是“大圓鏡智寶殿”的照壁。根據《國(清)朝宮史》卷十六記載:“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牆(即九龍壁),牆北為真谛門,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殿後有亭曰‘寶網’雲亭,亭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貯四藏經板之所”。

  寶殿及配殿等建築已在歷史滄桑中毀圮,僅存九龍壁及真谛門。真谛門的天花板為六字真言,表示著它原來是一座喇嘛廟,為藏經板之所。九龍壁之西,有高大的石台階,一座巋然的山門坐落其上,額題“闡福寺”,是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造的皇家喇嘛廟,其制仿河北正定縣隆興寺。在歷史上,它是很輝煌壯觀的。山門之內為天王殿,左右鐘鼓樓,主體建築是三重檐的大佛殿,外觀很像三層高樓,與雍和宮大佛樓形制相同,內供一棵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的千手千眼菩薩。

  闡福寺之西,原有一座琉璃磚瓦建造的“萬佛樓”,三層七開間,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為慶祝皇太後80壽辰而建造的。樓前原有普慶門,以及石橋(橋南北樹牌坊)。樓仿寶殿之制,前建漢白玉台,三出陛,左樹幡桿,右立石幢,幢上镌刻漢、滿、蒙、藏四體文書寫的乾隆皇帝《萬佛樓瞻禮》詩。

  萬佛樓之南、闡福寺之西,有“極樂世界”,俗稱“小西天”(民國時期也有“觀音殿”之稱)。它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三十五年(1770年)竣工,也是乾隆為慶賀自己六十壽辰、其母皇太後八十壽辰而建造的喇嘛教建築。不過,它的建築形制,與其他皇家喇嘛廟不同。這是布局方整密合的建築群組。大殿四面有水環繞,正中建石橋,橋外各建四柱七樓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又各建重檐攢尖方亭一座。在清代皇家建築中,這組建築也是具有鮮明特色,別具一格的,顯得極為莊重而且富麗堂皇。


頤和園內的藏式建築


北海萬佛樓古圖

  頤和園裡的“轉輪藏”

  頤和園也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皇家園林,它以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和景觀主要素材,營造了一座行宮與園林融為一體的大型園林。昆明湖是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摹仿江南著名園林的風景和造園手法,以水鄉湖光山色引人入勝。而萬壽山則是以喇嘛廟建築為主,造成一個佛國世界。

  佛香閣坐落在八角形石須彌座上,閣內原來供奉的佛像很多,後毀於鹹豐時八國聯軍侵略北京的戰火中。現在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是上世紀80年代從彌陀寺移來的;千佛閣之後,有四柱七樓仿木結構牌坊一座,石券門三個,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其北的山頂上,建面闊五間、磚石供券結構的兩層大殿,即“智慧海”(意為佛的智慧如大海),外牆鑲嵌千尊琉璃佛像,內供觀音、普賢、文殊像;轉輪藏是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建造的。兩側配亭均為上下兩層,八角攢尖式單檐塔。東亭的下層置二層轉輪藏,供銅佛16尊,上層為四層轉輪藏,供佛32尊。西亭下層是開花獻佛,有佛像4尊,上層為五層開花獻佛,有佛像40尊。兩亭內都有木塔貫穿,塔內有軸。塔下有地道相通,開動塔軸的機關,塔隨之轉動。這種建築形式,稱為“轉輪藏”。它是以建築形式表現的一種宗教法器。我們在藏族地區經常可以看到,僧俗群眾手持帶柄的小轉經筒(內藏經文),不停地轉動,口中還不停地念誦著六字真言。在他們的觀念中,搖動轉經筒一圈,就等於念經一遍,是一種很方便的誦經方法。轉輪藏中的木塔,就是大的轉經筒,是為方便帝後們禮佛設置,在承德外八廟的普陀宗乘之廟,也有這樣的轉經木塔,與此形制相同。

  萬壽山後坡也是以須彌靈境為中心的大型喇嘛廟建築群。須彌靈境坐落在萬壽山北山,坐南朝北,平面略呈丁字形,依山就勢,建築依次升高,顯得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節奏性很強。其整體建築規制,與承德外八廟的普寧寺大體相同,建造時間也大體相同,都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後。整個建築群分成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漢式佛寺格局,後半部仿西藏最早的佛寺桑耶寺。

  在須彌靈境後(南)面有一座高高的金剛牆,仿西藏桑耶寺的藏式建築,就建在金剛牆裡的台地上,其格局與承德普寧寺的後半部分完全相同。它是以香巖宗印之閣為中心(相當於承德普寧寺的大乘之閣),在佛教的意義上來說,是佛所居的須彌山。周圍建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殿、四色塔。所謂四大部洲是在不同形狀的高台上。四大部洲之外為八小部洲,均為藏族碉房式平台上建小殿。同時毀於英法聯軍戰火的,還有香巖宗印之間東西兩側的善現寺、雲會寺,都是藏式喇嘛廟。

  靜宜園裡的“召廟”

  北京西郊著名的園林風景勝地香山,清代稱為“靜宜園”,也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喇嘛廟在這座大型皇家園林的風景構圖中,也有著重要位置。其中,最為著名的當然是“宗鏡大召”之廟(俗稱“召廟”)。它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來京慶賀皇帝七十壽辰的六世班禅梵修、居住而建造的。其規制與承德外八廟的須彌福寺之廟(俗稱“班禅行宮”)基本相同。略仿西藏日喀則班禅所居札什倫布寺大殿之意。由於其主要建築已毀,無法將其詳細介紹給讀者。不過,幸存下來的琉璃寶塔,仍然使這一帶風景動人心弦。

  今天,當我們在這些風光無限的清代皇家園林中,散步休閒,神清氣爽時,領略這些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是一種精神享受。同時,也可以視為以山水建築寫成的史書,它將“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傳統文化,永遠是一個優美和諧的整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