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發展城市經濟園林
日期:2016/12/15 0:57: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有不少果樹和經濟樹種,如文旦、柿子、柑橘、高橙、楊梅、枇杷、桃、梅、李、石榴、梨、蘋果、龍眼、荔枝、香蕉、椰子、銀杏、蒲葵、棕榈、油茶、油棕等,或樹形優美,或花果兼美,既是優良的經濟樹種,也是優良的觀賞樹種。選擇這樣的樹種作為城市園林綠化的配置樹種,就可以建成經濟園林。
筆者認為,在城市發展經濟園林是可行的。1984年,椒江區政府大院選擇玉環文旦為主要綠化樹種。文旦樹形優美,終年深綠,枝、葉、花、果均有濃郁的馨香,不但綠化美化效果十分理想,機關工作人員還可分享到親自種植和管護得到的果品,進一步增強了全體工作人員綠化美化意識。
東山公園1985年引種了玉環文旦,選為園林綠化配置樹種,並發展成片的文旦園林,每株文旦年產值在百元以上,每畝可達5000元,取得經濟效益和觀賞效果俱佳的目的。
玉環已將文旦、石榴、柿子等果樹引進城,作為街道和庭院綠化的主要樹種,並分別選擇文旦和石榴為市樹和市花,號召城鄉人民大力發展。以種植各種石榴樹為主的"榴島園"即將建成,成為玉環的一處特色園林。
台州是柑橘、文旦、高橙、枇杷、楊梅等水果的重要產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原台州地委、行署領導為進一步弘揚台州的優勢,促進台州經濟的騰飛,從台州有山、海之利的實際出發,提出大力發展"兩水一加",即大力發展水果、水產及其加工業,把大面積長期荒蕪的海塗和山丘坡地,建設成優質、高產、高效的文旦、柑橘、枇杷、楊梅、高橙等水果生產基地,從而使一大批沿海和山村農民依靠發展果樹走上了致富道路。有不少鄉鎮以果品加工起步帶動了鄉鎮工業的發展。不少農民從推銷果品開始,走出家門,走向城市,走向全國,開闊了眼界,賺到了錢,結交了朋友,獲得了商業信息,然後回到家鄉來辦企業,求發展。由此可見,20世紀80年代台州經濟的第一次騰飛,是與水果業的大發展分不開的。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如何進一步搞好城市園林綠化,創建園林城市,是園林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台州是聞名海內外的水果之鄉,如果能把全市農村大面積種植的柑橘、文旦、柿子、高橙、桃、梅、梨、枇杷、楊梅、石榴、櫻桃、葡萄等果樹引進城市,更可以展示名果之鄉的特色。
台州中心城市是組合型的,市區包括椒江、黃巖、路橋3個城區。3個城區的中間有面積為60KM2的丘陵山地。為把台州建設成為有特色的生態園林城市,已把位於3個城區中間的丘陵山地規劃建設為"綠心"。黃巖蜜橘的中心產區,東魁楊梅的發源地和全國最大的枇杷生產基地,均位於"綠心"之中。由此可見,把"綠心"建設成為以果樹為主的有台州特色的園林綠地,是完全有條件的。除了現有果園外,還可以規劃建設一定面積的文旦園、高橙園、桃園、梨園、石榴園、柿子園、梅園、葡萄園、金柑園、櫻桃園等果園,把"綠心"建設成為有亞熱帶濱海城市特色的經濟園林。
臨海、溫嶺、玉環、天台、仙居、三門等縣市(縣城),或依山臨江,或依山傍海,城區有一定面積的丘陵坡地和灘塗可以發展經濟園林。
文旦、柑橘、石榴、高橙、枇杷、桃、梨、梅、柿、櫻桃、葡萄等果樹,更適宜在平原生長,可作為公園、廣場、機關、學校、街道、居民住宅區的綠化樹種。
大力提倡發展城市經濟園林,對加快城市化進程,改善生態環境,豐富生態園林綠化景觀,提高綠化覆蓋率,創建園林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1、利用城市規劃區內的山丘坡地發展以果樹為主的經濟園林。由於大多果樹品種經濟效益很好,城郊農民積極要求發展。可以在規劃指導下,由原土地經營者種植管護,不需要辦理土地征用等手續,可節約投資,加快城市園林綠化進程。
2、大多果樹是樹形及花、果兼美的樹種,因地制宜地發展以果樹為主的經濟園林,可以極大地豐富園林綠化樹種資源,改變城市園林只能看花、不能賞果的狀況,豐富園林綠化景觀。
對於成片的果園,在水果成熟期可以組織開展專項的賞果品果的觀光旅游活動,讓游人品嘗親手從枝頭采撷的鮮果,增加游趣。這對促進城市風景旅游事業的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3、到2020年,台州市建成區面積將達到120km2,如果按照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0%計,綠地總面積為36km2,合54000畝。如果經濟園林面積占城市園林總面積的30%,就可達到16200畝;平均每畝經濟園林年收益按1000元計算,市區園林管理部門就可增收1620萬元。這對實施以園養園,壯大經濟實力,促進園林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4、適當發展以果樹為主的經濟園林,對增加城市的水果供應,提高水果新鮮度,改善市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5、城市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發展以果樹為主的經濟園林,管理難度必然加大。必須對市民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素質,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人人愛花愛果的風尚。只要做好宣傳和管理工作,隨便采花摘果的不文明行為,在城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