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白石壘清代廣西梗歷史遺存借路名復活
日期:2016/12/14 11:06: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古戰場遺址到消失的村落,從民間傳說到歷史典故……記者采訪發現,不少逐漸被人淡忘的遺存,正被用來為南京的新建道路命名。市地名辦的專家表示,此舉是為傳承歷史、守護鄉愁。 不少不為人知的歷史遺存因新路“復活” 在棲霞區燕子矶新城,有一條路名叫白石壘路。棲霞區檔案局張永芳告訴記者,因為這條路位於古戰場“白石壘”附近,故取此名,以此顯示燕子矶新城所在地的歷史內涵。 市民張先生對棲霞歷史比較熟悉,他進一步介紹說,東晉鹹和三年,歷陽太守蘇峻叛亂,挾晉成帝司馬衍於石頭城。征西大將軍陶侃和平南大將軍溫峤奉诏討伐,在幕府山白石陂建工事,與蘇峻對陣,最終斬殺蘇峻於白石陂。這段歷史發生在棲霞,所以“白石壘”就是專屬於棲霞的文化基因。當初這條路工程名為燕環路,並不起眼。改成白石壘路後,歷史典故就體現出來了,讓人印象深刻。 記者看到,在《燕子矶新城規劃道路命名表覽》中,共有51條道路將原有的工程名,改為現在的使用名。除了像“白石壘”這樣將古戰場遺址用在路名上,還有不少路名也與南京的歷史文化掛上了鉤。如嘉善路,取清金陵48景中“嘉善聞經”中的“嘉善”二字;如臨沂山路,所在地在東晉有座小山,當時在臨沂縣僑置郡內,因而得名臨沂山,現在就以山命名了路名。由此,原本消失的景點、人們不熟悉的典故,都因路名“復活”了。 消失的村落在路名中“重生” 南京市地名專家薛光告訴記者,在雨花台區的中國(南京)軟件谷橋南啟動區(一期、機場二通道東端),共有34條新道路,今年上半年,專家們敲定了路名。34個新路名,融合了更多文化因素,其中很多消失的村落通過路名標識,又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例如許家村路、高家庫路、莫家灣路,這些都是在當地已經消失的村落名,但專家經過討論,讓它們通過道路命名‘重生’了。再如地鐵元通站、中勝站,這些在過去也是當地村子的名字。”薛光說,這對傳承歷史、守護鄉愁很有意義。 據了解,在浦口新城,一些新路名也多含有歷史文化意義,比如火藥洲路、九袱洲路、廣西梗大街等。地名辦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廣西埂大街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防洪堤壩,當地人喊著喊著,把“光緒”念成了“廣西”,堤壩就被叫成了“廣西埂”。因為有故事,地名專家們就把這條路命名為廣西梗大街。 今後新路命名將越來越多考慮“老地名” 據了解,南京在保護老地名方面一直很努力。2008年,市政府正式公布了首批8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具特色的“老地名”首次跻身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了御道街、朝天宮等歷史悠久、包含著人文典故的南京老地名。城市老地名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都是首次。 2015年5月,南京的“千年古鎮”名錄從12個增加到20個,這些古鎮名也成為保護在列的老地名。 市民政局地名辦副處長譚曉林告訴記者,老地名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脈絡,守護著一片區域內人們的集體鄉愁。在新路名的取名中,專家們已經在越來越多地考慮使用老地名,這一特殊地理標識不會輕易被復制,也不會造成重名的困擾。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