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門老街 朝花夕拾夢猶在
日期:2016/12/15 0:44: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站在斗門老街,歷史的煙塵尚未散去,翻修帶來的新希望已經破殼而出,我們激動不已,我們看到的希望更為確定……“喜鵲喜,賀新年,阿爸金山去賺錢,賺得金銀千百萬,返來起屋兼買田。”
一首斗門本土童謠《金喜鵲》道出了斗門古街的由來——早在那個梳著長長辮子的年代,斗門鄉親為謀生計,漂洋過海,異鄉打拼,終於等到熬出頭的日子,因此回到親愛的故鄉斗門,投資建設,希望故鄉昌盛繁榮。於是乎,一條縱貫當時雲集各地商賈,市民絡繹不絕的斗門墟東側的斗門古街驟然誕生。
騎樓,馬路,銀號,酒莊,惋惜的是,不少商鋪已被時光沖刷得無蹤影,可幸的是,游走在斗門老街,古建築格調依然,歷史韻味還在。
曾經的老街繁華落盡見真淳
據《斗門縣志》及《斗門歷史文化叢書》的記載,斗門墟鎮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南宋到建國後,從潮居裡到黃梁都,斗門墟鎮依靠地理條件優勢一直是整個斗門地區乃至現今江門、中山一帶的物流集散中心。而坐落其中的古街,則始建於清末,後擴建成型於民初,迄今百多年歷史。一個世紀的光景,足以讓這條街道經歷戰爭,經歷和平,經歷繁榮,經歷衰落,經歷刺激,最後看透,坦坦然。
據說,自明嘉靖年間始,斗門墟鎮不斷繁榮,愈來愈多的農民、商販把商品擺放在石路兩旁。久之,墟鎮就形成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特色小街——賣雞的商販集聚形成賣雞街,賣姜的在賣姜街,賣貓街,賣糍街,豬仔街……還有一片為“二五八”墟期擺賣各地商品提供的場地,到了每月農歷初二初五初八,近似斗門鎮,井岸鎮,乾務鎮,遠至中山石岐,江門新會一帶的農民都會來到墟鎮,一則擺賣賺錢,二則購買自己需要的貨物。
到了清代,外國華僑開始投資家鄉,加上傳教士的到來,商店、教堂等應運而生。清政府決定在石板街和賣姜街兩旁建立平方店鋪。然後,這條只有約4米寬,300米長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車如流水馬如龍。再到民國十七年,街道再也滿足不了日益漸增的商鋪,於是得到擴建,由當時的基督教傳教牧師加拿大工程師等負責,根據中國風水學和西方古典建築原理,整改了南北向的大馬路和東西向的二馬路,形成了“丁”字形的斗門古街,自此成為斗門最繁榮的街道之一。
100多年過去了,斗門古街承載了兩代人的童年,五湖四海萬千百姓無數個吆喝忙碌的日子。當年跑江湖的彪悍好漢,漂泊至此稍作頓息的商賈,生活潦倒而闖蕩到此的三教九流,如今亦不知所蹤。改革開放以後,陸路水路交通不斷完善,周邊城區類似井岸、中山等城鎮各自發展得如火如荼,人們不再需要爬山涉水到斗門墟來購物,不再早早到古街那家曾經陪伴過自家幾代人的民眾茶樓排起長龍,等待品嘗一盅兩件的悠閒,不再回去那家曾經高檔得令人望而止步的新興家私,不再記得那家世代相傳,口碑甚佳的俊傑白鐵……
現在的老街朝花夕拾夢猶在
就像一個歷經磨難的老人,老街曾豪邁英博,卻在談笑間,牆老,灰飛,煙滅。而今億元“大補丸”能否讓它返老還童,你我只能拭目以待,但對於居住在這條街兩旁的人來說,老街,它就是一條街。
老街就是這樣表裡如一,外在的古樸,內在的淳樸,市井但不喧囂,落寞但不寂寞。
老街上的老店裡守著一幫老人,做的是老手藝,講的是老故事,彼此亦是老友。熱鬧的過去總被緬懷,當年誰穿著小褲衩在人群中滿街跑,誰偷了小販賣的甘蔗吃,當初誰家賣的香花生賣得那麼火後來怎麼不賣了?到底是誰把那只俘獲老街少年心的水龜給弄死的……碎片化、瑣屑的個體記憶一點點拼湊出老街的趣味歷史,老街皺巴巴的嘴角向外一咧,表情一下子生動起來。
老街上少有年輕人,老人說,這裡太安靜了,年輕人住不慣。的確,鋼筋水泥的城市被年輕人所向往,城裡的一切都像電子書一樣可以快捷浏覽,效率至上。反觀老街,倒像一本線裝書,還寫著通篇文言文,非得靜下心來,斟酌每一個字才可能對它有個一知半解。
也正因此,如果你游老街,那麼請暫時忘記時間,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找一條小巷,尋一個老人,聽他給你講老街一個世紀的故事,活著的故事。故事不會驚天動地,但相信會足夠精彩。
2012年,或是老街生命中的一道分水嶺,原本向左走,卻被一億元的改造資金疏導向右。
老街上的街坊也有些擔心,老街還是那條老街,塗上一層胭脂也難掩其徐娘本色,外包裝再美,裡面裝的終究還是老古董。游客來了逛什麼、買什麼、看什麼?老街有些忐忑,也有稍許焦慮,那些即將撤離老街的店鋪和街坊,則是依依不捨,“未來”誕生之前,總要經歷陣痛。因此,老街既要換湯也要換藥,小食店、特色禮品店、茶館、小劇院總是要有的,但這些店進來了,街坊們就要搬離老街了,到時那份不捨不知要拿多少錢來換才值得。
心中的老街不僅僅只有老街
對於有著千年歷史的斗門鎮,單靠一條老街肯定難撐大局,好在,斗門鎮不僅僅只有老街,在老街周圍還有這諸多歷史底蘊厚重、有觀賞價值的景觀,當真是星羅棋布。
老街以東三公裡,有“珠江門戶第一峰”的黃楊山,山上有南宋抗元名將張世傑的墓,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就是因其而作,近年來,每年都有張氏後人在清明期間前來拜祭。黃楊山上還有享譽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始建於元代的名寺金台寺,依山傍水景色很是優美。此外,在黃楊山脈的白雞山牛轭嶺有一處被稱為“飛機痕”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海軍最高統帥大角岑生就在這裡墜機身亡,其軍階與臭名昭彰的山本五十六持平。
老街西北一公裡,有南宋皇族後裔居住的接霞莊,亦是“廣東省古村落”,莊外建有圍牆和護城河,裡面的建築物也是大氣磅礴,香港電視劇《再見艷陽天》就曾在這裡拍攝外景。在接霞莊不遠處還有始建於明代景泰年間的趙氏祖祠菉猗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菉猗堂經過前期的修復後已恢復往日雄壯之勢,今後每年都將舉行傳統的皇族祭禮。
老街北部一公裡,有國內最早的自然溫泉度假勝地御溫泉,這裡制定了中國溫泉業的行業標准,環境和服務均算得上是國內同行業的翹楚。
老街東南一公裡,有“廣東省古村落”、始建於乾隆年間的排山村,村內建築精美別致,古樹粗大需六人合抱。
老街以南一公裡,按“東方好萊塢”標准打造的南方影視基地正在轟轟烈烈地建設之中,若干年後,它將與北京懷柔、浙江橫店比肩,成為南中國的影視拍攝重鎮。
“一山一寺一溫泉,一皇一將一家族”,這是斗門鎮對全鎮旅游資源的總體概括,但卻把老街無意間排除在外。斗門鎮一位分管文化的負責人說:“沒辦法,景點太多了,為求好記只好捨棄幾個了,但捨棄並不代表不重視。”
“老街相當於活過來了,重活了一次。”老街上,一位坐在巷子裡,手搖蒲扇的老人淡淡地說,眼神卻突然一亮,不知他是不是看到了老街上人潮洶湧一幕——過去曾出現過,或許也將出現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