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建築風格及其探討―川西邛籠建築
日期:2016/12/15 0:54: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1、所謂“邛籠”,《後汗書。西南頤傳》雲:“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數丈,為邛籠”。
關於這種奇特的建築形式,史料中多有記載。早在唐時,李賢注:“邛籠,案今彼土頤人呼為雕也”。又有清人陸次雲“峒溪纖志》載:”松潘,積雪凝寒盛夏不解。人居累石為室,高者十余丈,名曰雕房“《章古屯志略》雲:”石碉,形制有二:或如方幾,或似菱花,下寬上銳,自五六丈至數十丈不等,悉以亂石砌成,碉底六七丈,中棧以木,下臥畜牲,中置鍋樁,上數層儲良溴什物,遠望聳如束筍,高出雲霄“等等。
1.1 邛籠的分布與分類
1.1.1 邛籠的分布
岷江上游走廊以松潘縣與南坪縣交界的弓槓嶺岷江發源為起點,貫穿松潘,茂縣,汶川三縣,長約340公裡。自戰國以來,該走廊為南下的羌人占據。由於該地區比較集中分布了羌族的碉房建築,尤其是坐落山頂達十余丈的高碉,所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然後仔細考察橫斷山脈區其他的兩條通道,即西部的金沙江與雅砻江走廊和中部的大渡河走廊,就會發現“凡川西諸土司直至西藏,人民所居皆同此制”。
1.1.2 邛籠的分類
不同的分類方式有不同的側重點,邛籠的分類方式有多種:一種就是按照建築的具體形態進行區分,邛籠的造型按外觀分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四種。現存石碉中以四角碉最為常見,大多建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平面通常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漸內收的方錐形高台。底部邊長5-8米、牆厚0.70-1.10米,碉樓高度低者巧米、高者逾50米,其中以高27-37米者居多。四角碉屬最為古老的一種石碉造型。五角碉則多因建碉地點為斜坡地,為增強石碉臨坡地下方一面牆體的受力強度,將該面牆體逢中線部位砌出一道突出牆面約0.10-0.20米的角以支撐牆體中部,屬於四角碉的變形。五角碉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於臨坡地下方的長邊中部。砒秤石碉數量較少,其中以羌族地區略多見,最高有達34米者,一般高度在20余米。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角與角之間呈內凹的弧形,六個角明顯突出,立面上呈下大上小的六稜柱形。石碉的內部平面呈圓形。六角碉通常較高大,低者20余米、高者30余米,內部分隔為9-13層。石碉底部每邊邊長(角兩側邊)3-3.50米、牆厚0.70-1米。六角碉從數量上亦較少見,現存嘉絨藏族地區的六角碉皆為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修建,羌族地區現存六角碉皆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修建。八角碉是各種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築藝術水平最高的一種,流行於清代嘉慶――鹹豐年間。此種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稜柱形,底部每邊邊長(角兩側邊)多在2米左右。外部八角突出,內部則呈圓形,結構與六角碉相同。八角碉的高度低者20余米、高者達43.20米。石碉內部亦按高度分隔成9-13層。各種石碉的人碉大門除極個別在底層開設外,大多在2-4層設置碉門,碉門距地表往往高達7-10米以上。中、上部各層則於不同方向的牆面上錯位開設通風、觀察、射擊孔。嘉絨藏族和羌族石碉造型大同小異,僅羌族的四角碉頂部靠後部有升起的照樓,而嘉絨藏族的四角碉四角頂端作尖角聳立。從總體上來看,嘉絨藏族的石碉較羌族的同類形石碉修建技術更高,碉身石牆面平整、石塊間的縫隙較小,碉角線由下至上極為端直,羌族石碉在這些方面則略有遜色;另外還可以按照居住的主體――不同的民族劃分,即藏族名居、羌族碉房以及彝族的土掌房,從而考察他們之間的異同處,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北京下同一居住類型的不同演化;也可以按照邛籠的砌建材料分類,即片石材、鵝卵石材、版築土材、板築木材等,了解修建過程中人們對於材料的利用;還有則按照建築的等級分類,一種為普通的平民居住生產用房,一種為土司奴隸主使用的官寨,可以了解比較普通和特殊之間的關系顧炎武說:“威、茂、古冉馳地,累石為巢以居,如浮圖數重,門內以楫木上下,貨藏以上,人居其中,畜圈於下,高二三丈者為雞籠,十余丈者謂之碉”。也就是說,分為高低兩部分,高者為防衛儲藏用,低者為日常生活用。
2、邛籠民居
2.1 邛籠民居的建造
對於邛籠的建造,李心衡《金川瑣記》卷二中就有記載:“蠻俗造屋盡用土,蓋先砌石作牆,架巨木為梁,以雜木橫搭之,蓋土於其上,築之令極堅,雖傾盆大雨不能漏,唯淫雨數日,須加土再築。其碉樓及一切牆垣俱亂石,遠望作小裂紋,頓齊如倒削,雖漢人登之不能動寸步。
在修房前,首先要考慮的是房屋的向陽背風。如羌族,為了飽暖通風,住房多采取向陽背風、封閉及層高較低的等方法。住屋的方向、門窗的開口,大都避免常年主導風向,向南方或朝東南,樓層的背面,東面和西面牆身及底層各牆都不開窗。由於住屋層數多而層高較低,牆壁較厚,窗洞矮小,以致下面各層室內采光、日照、通風均感不足。因此他們便利用梯井、天井、天窗等方式以彌補側窗之不足。
2.2 邛籠民居的基本特征
2.3 地質條件
邛籠的分布地帶多處於亞歐板塊、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之間,受到這些板塊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擠壓,形成了地質結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地質構造復雜,地震頻繁。
2.4 居住的模式
研究平面功能的布局是研究居住模式的重要組成。這裡面包含兩個主要內容:
2.4.1 樓層功能的使用狀況
邛籠民居的主人――藏、羌、彝民族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和嚴寒的氣候客觀上決定了它的樓曾功能布局。一般說來,邛籠民居由三個不同標高的層面組成:地面層為過東的牲畜提供御寒場所同時也是雜物堆放間;中間層為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主室所在(也有喇嘛的經堂設該層);最上一層通常為半開敞房屋(又叫照樓),半為曬壩,間或經堂。
2.4.2 主要生活層面的具體布局
邛籠建築一般空間高度多在2.3-2.6米之間。中間層面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一般由主室、儲藏室、臥室及樓梯間組成,基本上各有定型。早期的房屋較為簡單,多無臥室,家人的活動均在主室中,共睡一屋,如夏日游牧之帳篷(另外有在基本模式上衍化出帶有夏日臥房的建築平面布局以及底層無圈養牲畜而直接住人的模式,這可能是生產方式更加趨近農耕使然。)頂層的罩房和平台事實上是室內空間的延續,在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十幾個平方米的台面在不平的山地中創造了平整的空間,是農事的延續的場地,是活動的場所,是私家的領域,同時也是祭祀、敬神的地方。
3、邛籠石碉作為軍事建築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軍事防御始終是石碉的主要功能,修建干交通要沖、關卡、村寨人口或村寨內、石碉房後部的石碉一般皆是此種軍事防御石碉。當發現有敵人來攻之時,人們還可利用石碉頂部燃放烽火或傳聲示警。此種功能的石碉造型以四角碉最常見,皆碉高牆厚,加之多依山守險,易守難攻。清朝乾隆十一年至四十一年(1746-1776年),因大、小金川土司之爭而導致朝廷三次用兵其地的“大、小金川之役”,用兵歷時13年、動用17省兵力、耗銀七千萬兩,號稱“盛世”的乾隆朝為之府庫一空,親王溫福亦陣亡其地,最終還是在嘉絨藏族其他土司軍隊的協助之下才平定了大、小金川“彈丸之地”。乾隆第一、二次用兵其地時,清兵往往為扼守關卡要道的石碉所阻,守碉之人常常只有數人或十數人,而進攻清軍雖成百上千亦難奏其功,損兵折將,傷亡慘重。清軍攻打大金川土司轄下葛爾寨東的一座四角石碉,守碉之人不過十余人,清軍上百人歷時半年不能克,最後因偶然發現並截斷了距石碉千米之外埋於地下的陶引水管,才迫使守碉之人投降。鑒於此,清軍只好擄掠了一批嘉絨藏族男女帶回北京,命其修建石碉,以備清軍演練攻拔石碉之用。清軍有了前車之鑒,了解石碉的性能、結構之後,鑄造了大批大炮,用一枚枚重十余斤至數十斤的鐵彈將座座石碉的中、下部轟出一個個巨大的彈洞,斷絕石碉通向外界的陶引水管,迫使守碉者投降。倘有仍然負隅頑抗者,則由大炮轟開的石碉彈洞中火攻,烈火沿著石碉內的木質樓架層層上竄,無情地將守衛者吞噬。至今,由馬爾康至金川沿梭磨河下游、金川江而下,在公路沿線便可見到無數當年戰後殘留的石碉及石碉殘基。建於一些視野良好的高山山嶺、山脊、半山、河灣台地上的石碉,則往往為專用預警烽火碉。這種石碉與建於要道、關卡、村寨的石碉一起構成預警系統。一旦發現敵情,守碉者於碉頂點燃烽火,碉碉首尾相應,數十公裡之外亦清晰可見,可迅速將敵情按照約定的信號傳達給下一座碉的守碉者(若石碉與石碉之間相距較近,亦可用傳聲示警),通知人們作好相應的防御准備。嘉絨藏族地區在18世紀-20世紀上半葉曾是四川西北部著名的鴉片種植區。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的理番縣政府(縣治在今理縣東部的薛城)為了肅清縣境內的鴉片煙毒,曾多次派兵西赴縣境西部的梭磨、卓克基、松崗、黨壩四土司地(俗稱“四土”)鏟煙。然而,每當縣政府鏟煙軍隊一出動,不足半日,四土境內各種煙村寨便盡知鏟煙隊伍已然出動,早早地便作好了各種應付准備。當數日後鏟煙隊伍到達,眼見撲空,只有望天興歎了。四土各寨防鏟煙傳遞信息的迅速使理番縣縣長始料不及,最終得知藏民們依靠在石碉頂燃放烽火及傳聲預警,且按約定的烽火信號、傳聲信號可通知來人的數量、位置距離、行進方向等,只好取消了派兵西行鏟煙的行動。建於土司官寨旁或與上司官寨建築連為一體的土司官寨碉,其主要功能為:遇警時是軍事防御堡壘,平時則作為土司權力地位的象匪,並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靈和占卜的神壇。土司、土捨、上屯守備、千總、大頭人等各級土司、土官的官寨、衙署皆建有官寨碉。通常在修建官寨碉時,多同時修建兩座石碉互相呼應,二座石碉或位於官寨左右,或分布於官寨前後,或一座碉在官寨旁、另一座碉在官寨外扼守往來的交通要道。每當遇有外敵來攻,土司官寨碉便作為土司及其家眷臨時避難、儲藏貴重物資的場所。石碉內往往儲藏可供食用數月的糧食,並有陶水管由外部將水引入石碉內,以便土司及其家眷、護衛士兵有足夠的時間在石碉內堅守到敵人撤退。石碉的高低、大小,亦往往與土司的等級、勢力大小相應。當人們遠遠望見高聳的土司官寨碉的時候,就能根據石碉的高低、大小對該土司的等級、勢力大小作出判斷。當土司將要出征、遠行、進行某件重要事情,便可在石碉的頂部燃燒柏樹枝祭祀天神、祖先神靈,祈求保佑,扯索卦占卜吉凶。
4、對邛籠建築形式形成的討論
邛籠的形成有著悠遠的歷史背景,在此從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地理地貌以及氣候對邛籠的形成進行探討。
4.1 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行文化傳播帶對邛籠建築的影響
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東起大興安嶺南段,北以長城為界,西抵河湟地區再折向南方,沿青藏高原東部直達雲南西北部,東西方向有青藏高原東北、青海的祁連山脈、寧夏的賀蘭山脈、內蒙的陰山山脈以及遼寧、吉林境內的大興安嶺組成,南北方向則由青藏高原西南部以及由四川西部通往滇西北的橫斷山脈組成,該文化傳播帶處於農耕文化與旅游文化的邊緣地帶,有著類似的生態環境。邛籠建築廣泛分布於橫斷山脈地區,處於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的西段。它的形成更多地與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相關。
4.2 地理地貌對邛籠建築形式的影響
任何一種能長期存在、廣為流行的民族建築形式,皆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從自然地理環境方面看,嘉絨藏族和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區皆崇山峻嶺,山區豐富的石材和木料資源為滿足建築的需要提供了建材保障。特殊的地址條件形成了豐富的天然材料。以岷江上游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過都江堰,就可以發現遍地的鵝卵石和片狀的雲母石。另外又如理塘、新龍、甘孜、道孚、巴塘等地,有深厚的有機質泥炭土和黃土,土質黏結堅硬,當地的人們用它來夯築牆身,鋪築屋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然的材料是最好的築屋材料。在寒冷的地區,牆身多是是石材砌築和黃土砌築。越往南走,就漸有板砌木材出現在牆體上,以至占了主導因素。
4.3 氣候對邛籠建築形式的影響
4.3.1 風向。罩房與風牆的形成
風大且寒冷是高原山地氣候的一大特征。因此邛籠建築的選址通常坐落在向陽背風的場所。主要的窗戶均為朝南向,東西方向較少開窗,而北向絕無洞口。邛籠的頂層有罩房和曬壩。罩房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遮擋寒風對於曬壩的影響,因此它的具體方向根據當地的主導風向而定。在邛籠建築中,最大限度隔離居住微環境與外部惡劣氣候環境是營建的關鍵,尤其是阻隔寒風滲透進入居室。但是因為頂層有著與主室層不同的使用要求,是生產場所在住屋中的延續,因而它們的主任很好地利用了環境的特征,通過罩房與風牆的處理將不利因素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有利條件。這些處理看似很簡單,但是卻是藏、羌、彝族在長期與自然氣候環境調適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有效手段。
4.3.2 晝夜溫差與牆體構造
從藏民族的服裝就可以了解他們居住環境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征。羌族系局居住的高原地區白天日照強烈,日照時間長,因此氣溫高,氣候較為炎熱,但同時風力較大。當太陽隱退時,尤其是入夜以後則氣溫急速降低,溫差可達20攝氏度至35攝氏度。因此藏民族的這種束腰服飾,熱時可脫下懸於腰間,冷時則披上抵擋風寒,是賭局特色的民族服飾。這種巨大的晝夜溫差對於建築的牆體是嚴峻的考驗。為了減少惡劣氣候對於牆體的影響,當地的人創造出許多技術方式,其中一種就是當地人稱為“萬年崧”的草。萬年崧經過脫水,油質浸泡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後,再壓制成標准尺寸的砌塊。用它們砌築在最外層作為圍護牆體,內層用石塊砌築,黏土嵌縫,這一層牆體才是承重牆。這在布達拉宮上可以看到大量的運用。冬季積雪在檐口和護牆的壓頂上,正午的太陽熱輻射可以將其融化變成液態水,雪水向下流淌會侵蝕牆體。用萬年嵩草砌塊,同樣避免了殘留水結冰後引起的牆體開裂。第二天中午陽光直射使殘留在晚年嵩草中的冰融化,砌築時讓萬年嵩草向下有傾斜度,以利於水沿草稈的空腔和彼此之間的縫隙流出來。如此晝夜反復的冰雪相變對南面外牆的影響很大,在千百年的歷史實踐中,發展了適宜的材料技術,以適應相應的構造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
4.3.3 密集的建築組群與狹隘的街道空間尺度
除了建築單體上的處理外,通過建築組群的布置關系也可以看出建築是如何調適於氣候的。羌族與彝族的房屋布局緊密相連,建築與建築之間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緊湊的布置減少了寒冷氣候的不良影響,降低了風沙的侵害,彎曲的狹隘的街道空間一方面阻止了風在巷道中的順暢通行,另一方面在炎熱的白天提供了宜人的陰影。這種布局在炎熱的阿拉伯地區也較常見。
再者密集的建築群體布局有利於在不平的山地中創造出宜人活動的平台。以彝族的土掌房為例。彝族土掌房通常平行等高線布局,順坡而下。戶與戶之間的距離很小,多在一米左右,密密集集的無頂之間搭有木梁與木板聯系,在二三曾的標高上創造了一個立體的步行通道。
由於篇幅和研究的側重點有限,這裡僅從幾個側面對邛籠建築進行了探討。只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從多個方面對以邛籠建築為代表的川西地區的建築進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清楚更透徹的了解川西建築的過去,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參考書目:
《西南歷史文化地理》重慶藍勇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中國居住建築簡史――城市、住宅、園林》北京劉志平著,王其明增補,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
《四川藏族住宅》成都葉啟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西南民族建築研究》斯心直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中國西南地域建築文化》戴志中、楊宇振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