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嶺南建築守住嶺南印記
日期:2016/12/15 0:46: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歷史上,嶺南建築因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與“京派”、“海派”建築三足鼎立,蜚聲海內外。不過,隨著城鄉建設事業大刀闊斧地推進,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目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日前廣州百歲老樓——“署前樓”被拆掉,不少街坊扼腕歎息:署前路從此沒了署前樓。署前樓這座老樓雖然不是文保單位,但其既有中式建築特點,也有民國建築所特有的西式風格,是一座典型的嶺南特色建築。
如何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建築,究竟什麼樣的建築算嶺南特色建築並受到保護,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近日,廣東省政府啟動了“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築設計評優活動”。這樣一個省級獎項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廣東對於傳承和弘揚嶺南建築文化的重視。從目前的申報情況來看,全社會已然掀起了新一輪保護嶺南建築的熱潮,相信嶺南建築岌岌可危的局面必將扭轉。
嶺南建築糅合各種文化
‘鍋耳屋’、‘天井’、植物、流水……這些符號是嶺南建築的重要象征
提到嶺南建築,廣州市設計院顧問、總建築師郭明卓熱情地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嶺南建築的特色源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嶺南的絕大部分地區位於亞熱帶和沿海區域,太陽輻射強度大、氣候炎熱、空氣潮濕、雨水充足、台風頻繁,與之相適應,嶺南建築大多空間通透、體形輕快、色彩淡雅、綠化豐盛,注意防水防潮。“嶺南建築非常注重實用功能,功能第一其實就是嶺南建築的設計思想。”
“除了實用功能,中西合璧是嶺南建築的又一重要特色。”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曾光說,嶺南建築歷來都兼容並包,糅合了各種文化,發展到現代,還吸收了新的建築材料和工藝。比如傳統嶺南建築中的“鍋耳”象征官帽,寓意官運亨通,屋頂的“天井”方便采光和“移目換景”。同時,因為地處沿海,嶺南建築最早吸收了西洋建築文化,比如“碉樓”、“騎樓”,無不折射出西方建築的韻味。
曾光介紹,嶺南建築經歷了四個歷史發展階段,它首先經歷了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築;接著是清末民初的西關大屋、竹簡屋和商業騎樓建築;後來西洋建築開始大舉傳入,中外建築師將中西建築融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建築師們更是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築逐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怎樣變化,嶺南建築都不能拋棄這些寶貴的傳統思想和特色,否則就不算嶺南建築。”曾光說。
推動嶺南建築自成一派的,是其背後一批又一批敢為人先的建築大師。上世紀30年代開始,陳伯齊、龍慶忠、夏昌世、林克明等一批建築精英齊聚嶺南,奠定了嶺南建築創作與研究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嶺南派建築大師更是不斷湧現。50年代初,夏昌世完成了原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現為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改建,開創了一個將古典宮殿式建築改造成現代新穎圖書館的典范。60年代,莫伯治設計的泮溪酒家,以嶺南庭院布局中水石庭方式組織建築群與園林的空間,成了馳譽中外的“江南第一家”。之後由佘畯南設計的友誼劇院,被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復東教授譽為“中國劇院歷史上一件有裡程碑性質的作品”,再到70年代的廣交會、白雲賓館,80年代的白天鵝賓館、國貿大廈,這些傑作都引領了全國建築界的潮流。在新時期,何鏡堂院士、吳碩賢院士又將嶺南建築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嶺南建築延續文化根脈
從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到民國時期的西關大屋、商業騎樓,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白天鵝賓館、礦泉別墅等一大批新嶺南建築,都見證著廣東的變遷,也延續著嶺南文化的根脈
國慶前夕的廣州上下九步行街,人潮湧動。對面而立的建築群樓,中間自然形成一條長達上千米的街道。這種建築物樓上住人,樓下商店,各種吃喝玩樂、奇裝異服都可以在這裡享受或者購買得到。這便是興起於明清時期的商業“騎樓”。
郭明卓介紹,嶺南地區毗鄰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國際商業貿易來往密切,進出口活動頻繁,西方建築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吸收。不少嶺南地區的城市,如廣州、廈門等地出現了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相融合的產物,即“洋樓”、“騎樓”等。
這些樓的門前長廊,不僅為業主提供經營和居住的優良條件,也為顧客和行人營造了可以避雨擋陽的公共通道,方便溝通交流。郭明卓認為這些無不體現出嶺南建築的務實風格。
與“騎樓”一起聞名於世的還有另一種嶺南建築“碉樓”。2007年,開平碉樓群落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初火爆登場的電影《讓子彈飛》中,“碉樓”一詞在台詞中反復出現,如“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我家碉樓固若金湯”,“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等。
“這些台詞道出了‘碉樓’的主要特征,即‘碉’的軍事防御功能與‘樓’的建築形體。”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主任肖毅強教授向記者講述,嶺南許多地區靠近沿海,古時海盜出入頻繁,治安狀況不是很好,因此這些地區建築不僅要遮風擋雨,而且還要抵抗外人侵犯、防止偷盜。“開平碉樓也因此匯集了國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哥特式的尖拱、葡式的騎樓等均能在這裡找到縮影。”肖毅強說,但碉樓內部仍然注意中庭采光通風、屋頂隔熱等,是典型的中西混合體。
進入當代,隨著生活設施的改善和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嶺南建築也與時俱進,創新的同時也堅守著獨有的嶺南風格。例如1983年落成的白天鵝賓館,賓館獨特的庭園式設計與周圍幽雅的環境融為一體,尤其是在室內大堂中以“故鄉水”點題的庭園,再現祖國山水景色,勾起海外游子的思鄉情。1984年白天鵝賓館獲全國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別讓嶺南建築變“大地瘡疤”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嶺南建築在大拆大建中不斷被蠶食,嶺南風格也被鋼筋水泥和玻璃幕牆所取代,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在一些地方,奢侈考究的建築物不斷出現,一些具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古園林、古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失去的還有蘊含嶺南文化特色和人文取向的城鎮面貌。
在一次鄉村采風中,曾光看到大片的古樸嶺南瓦房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外形酷似火柴盒的新式建築,心痛不已。“它們就像大地的瘡疤一樣。”曾光如此評價那些有失嶺南風格的新建築,現代人建房子急功近利,到頭來錢花得冤枉,房子也不美觀。
郭明卓一再強調,繼承傳統不是簡單地模仿幾個符號,而是要堅持嶺南建築的設計思想。“務實、包容、世俗、平易近人,這些思想才是嶺南建築的精髓。”嶺南建築發展下去,必須堅持功能第一,再加以精細化地表現,同時不斷吸取先進的外國建築理念,這樣才是對嶺南傳統的繼承。
嶺南建築將走向何方,關系到嶺南文化的傳承。新建的民居保留嶺南元素,需要政府的提倡和引導。幸運的是,嶺南建築如今已得到官方的高度重視。
2010年7月,在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建設文化強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隨後,省委書記汪洋在答網民提問時表達了對嶺南特色喪失的擔憂:“不要讓嶺南文化在我們手上斷代”。加上今年啟動的“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築設計評優活動”,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必將邁上新的台階。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房慶方指出了嶺南建築未來的發展方向,嶺南建築其內涵將隨著時代進步而得到不斷豐富,其特色要能體現建築自身的規律性、反映嶺南地域特點和文化特征,同時能夠充分適應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並采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和建築語言得以表現。
建築,是一個民族凝固的歷史,沒有歷史便沒有了民族賴以存在的根。廣東期待自我風格的回歸,嶺南人的記憶也不容抹去。嶺南建築亟需出現更多具有文化象征符號的精品,使人們能夠沐浴在嶺南的陽光中,享受更為舒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