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每座邬達克建築背後都有一段精彩故事

每座邬達克建築背後都有一段精彩故事

日期:2016/12/15 0:44:2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浙江電影院的命運,引來了網上許多邬達克粉絲以及老建築愛好者的目光:他們鐘情於這些老建築,發掘它們的歷史,搜尋它們背後的傳說、故事,品味它們的建築和藝術價值,更重要的,他們希望傳承和發揚這些老建築所蘊藏的文化。

  現在,在邬達克粉絲和老建築愛好者中間,邬達克在上海的老建築甚至成了一條經典文化旅游線路,他們或暴走,或騎行,或用種種獨特的方式,去認識、研究、朝拜、傳播邬達克建築的藝術和價值。

浙江 電影院 邬達克 老建築

  “暴走邬達克”粉絲雲集

  邬達克的粉絲有多少?1700多人。這麼龐大的一個群體,邬達克和邬達克建築的魅力可見一斑。筆者找到了它們的鐵桿粉絲——“暴走邬達克12小時”活動的發起人、邬達克粉絲群的“組長”,網友“希臘小廟”。

  大學裡,“希臘小廟”學的是建築專業,那時他已是邬達克的鐵桿粉絲。為了和其他粉絲共享邬達克建築資料,同時構築一個討論平台,2008年他在豆瓣上創建了“邬達克的老上海”小組,幾年下來,小組成員陸陸續續達到了1700余人。

  在眾多邬達克粉絲的心目中,“希臘小廟”發起的最為激動人心的一項活動,就是邬達克建築暴走行動。2008年,適逢匈牙利駐滬領事館舉辦“邬達克年”系列活動,“希臘小廟”在豆瓣上小組群裡發了一條“暴走邬達克12小時”活動的召集帖,不少豆友紛紛響應。

  那年11月15日,一行50余人拿著預先備好的導覽材料,穿著匈牙利領事館贈送的主題T恤,浩浩蕩蕩地從老四行倉庫出發。這支暴走小分隊一路途經上海啤酒廠、焉息堂、邬達克自宅、武康大樓、 國際飯店、沐恩堂、浙江電影院等建築,一直走到廣學會浸信會大樓才止步。

  “那次暴走,是我第一次去到番禺路的邬達克自宅,它已經空置,非常破敗,後來學校裡有一門遺產保護的課寫論文,我就對它進行了一些歷史研究和材料的破損分析。”“希臘小廟”說。

  這次暴走路線途經的建築中,浙江電影院的名氣算小的。當年邬達克在上海一共設計過四座戲院,在“希臘小廟”看來,最早的卡爾登大戲院的外立面是古典的折中風格,後來的大光明和辣斐(後更名為長城電影院)的立面則都是現代式的,建築年代介於其中的浙江電影院是邬達克建築裡比較早期的帶有現代式立面特征的建築。

  “這個電影院剛造好的時候屋頂上還帶有露天電影院的,非常摩登,想當年一定也算彈眼落睛的。”“希臘小廟”說。這座電影院他只去過一次,去了以後發現它的外立面和內部經過改動後已經完全找不到摩登時代的華麗裝飾了,“如果這個電影院能夠原地保留,按現狀保護沒什麼意思,修復成原來的裝飾和風格不失為一個選擇,當然更關鍵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用途。”

  “交換故事”了解邬達克

  “暴走老建築”很時尚,騎車體驗也是個不錯的主意。另一位邬達克的鐵桿粉絲、網友“大腳騎天下”發起的騎車體驗+交換故事,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

  “大腳騎天下”來自台灣,是一家電訊公司的管理人員,目前在上海已經定居五年,平日出行習慣騎單車,穿梭在本地的大街小巷上。

  “大腳”在上海居住時日不長,但受海派文化影響卻深,當然,他還是一枚骨灰級的邬達克粉絲。 一談及邬達克建築,“大腳”總是滔滔不絕,從建築年代、建築地點到建築背後的故事都如數家珍,不過對他而言,邬達克建築最大的魅力不在於巧奪天工的設計,也不在於美輪美奂的風格,而是曾經上演在這一幢幢老房子裡的悲喜傳說。

  這些年裡,他像一個尋寶人,按圖索骥追尋著一個個故事,故事的主角有為愛妻一擲千金建造“愛神花園”的火柴大王等。石頭本是蠢物,經過邬達克的靈犀一點化腐朽為神奇,再經人生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的洗禮,便擁有了延綿不絕的精魂,攫住了“大腳”的一雙眼睛。

  “交換故事。”這是“大腳”言談間不時提及的一個字眼,他喜歡拿自己費盡心思求來的故事,交換別人珍藏的傳說。去年4月,他在“邬達克的老上海”小組裡發了一個沿邬達克建築騎行活動的召集帖,條件很簡單,每個參與者要預先認領一幢建築,並做好背景功課,每幢建築由認領人向大家分享它背後的故事。

  騎行當天,“大腳"領著10余人的車隊,走了大光明戲院的歷史長廊,走了國際飯店2樓的邬達克生平展,走了沐恩堂,到了武康大樓。每至一處,便娓娓敘說它的故事。

  “大腳”還表示,每年新年他都會做一件特別的事情,去年12月31日下午,他一個人騎著單車把邬達克的建築又細細重走了一遍,臨近午夜,他來到浙江電影院隨意買一張票,終於第一次坐進了這家電影院唯一的放映廳。

  “放什麼電影不重要,我想看的是這家電影院。”“大腳”說。

  呼吁保護浙江電影院

  邬達克的粉絲眾多,其建築的受關注度也是普通歷史建築難以比擬的。最早發現浙江電影院被列入拆遷范圍的,是一名叫“食硯無田”的網友,同樣是邬達克的粉絲。

  工作日裡,網友“食硯無田”是一名公務員,坐在陸家嘴的辦公樓裡,一掀開窗簾,就能看到窗外參天聳峙的玻璃幕牆森林。”食硯無田“已經在此工作了很長時間,但是始終不太適應周遭這片明晃晃的存在,下了班或節假日裡,他總是習慣性地背著照相機,乘2號線地鐵渡江,尋到對岸一片斑駁低矮的老街區,然後穿梭其間,有時只是拍拍照,更多時候他會耐心地蹲下身子,和坐在弄堂口搖著蒲扇的老阿婆老爺叔聊上幾句,傾聽他們述說弄堂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裡,他拿著心愛的相機,走街串巷,起初是踽踽獨行,後來有了博客,這兩年微博又興起,通過網絡,他找到了許多弄堂好友。

  最早認識邬達克,了解浙江電影院,”食硯無田“是通過一本《老上海百業指南》的老書,這本初版於上世紀30年代的老書(2004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再版),對老上海的各類商號、機構、街道、建築甚至小到廁所都進行了詳盡的圖解。

  “食硯無田”自小就知道浙江中路上有一家浙江電影院,但上海電影院畢竟太多,這座電影院一直設施陳舊,雖處黃金地段卻少人問津,若不是這本《指南》,“食硯無田”根本不會花時間去了解它。哪知悉心一查,才發現這座不起眼的電影院竟是出自建築名家邬達克之手。

  “食硯無田”將文字配圖激動地傳上微博後,收到的第一條評論卻是“此處要拆,不知戲院結局如何”,這讓“食硯無田”心一下子涼了半截。

  “我相信邬達克設計每一樣建築都是很花腦筋的,無論從文化還是建築史上來看都是一件作品,對於熱愛老建築的人來說,它也是活的教材,這樣的建築我希望各方慎之再慎。”“食硯無田”說。

  邬達克自宅將修復完成

  在“食硯無田”微博評論上留下“此處要拆”的網友叫“席子”,畢業於華東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數年前辭去工作,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

  “席子”熱愛攝影,對上海老建築情有獨鐘,閒暇時便背著相機在街巷裡暴走,一遇到散落的珠玉便用影像記錄下來。他一般習慣在清晨時分掃街,那時候光影很好,街上行人稀落,他可以任意地從各個角度去拍攝對象而不被突如其來的人群所干擾。

  今年夏天,“席子”得知黃浦區廣東路一帶石庫門弄堂要拆遷,於是決定過去探探情況,當日他凌晨4點便早早到達那片街區,天已半亮,他一邊觀察一邊拍照,浙江電影院就這樣闖進了鏡頭裡。“席子”一直關注邬達克建築,卻也是到了此刻才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浙江電影院。

  那天電影院營業後,“席子”走進了大門,並沿樓梯上了二三樓,“我發現它內部的結構還是很有特點的,比如樓梯的設計,還有長而窄的陽台都比較特別。”

  浙江電影院需要保護,更多的邬達克建築需要發掘、研究。“大腳騎天下”說,下一步他需要花些力氣,挖掘出哪怕多一點有關浙江電影院的故事,還要發動更多的粉絲去搜尋邬達克其他建築的故事,“有歷史、有故事,建築才更立體、更豐富,也才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優秀建築。”

  明年是邬達克110周年誕辰,據“希臘小廟”介紹,位於番禺路上的邬達克自宅屆時將修復完成,一樓計劃設置為邬達克的生平和建築的展覽館,還有可能在此成立一個邬達克基金會,“希望可以將他的自宅作為一個老建築愛好者聚在一起聊聊天、辦辦活動的地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