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上海:邬達克之外,更有公和洋行

上海:邬達克之外,更有公和洋行

日期:2016/12/15 0:38: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說起外灘建築的設計者,很多人會提到邬達克,這位匈牙利設計師在上海的知名度很高。活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邬達克,在上海留下了不少時尚摩登的漂亮建築。然而,另一個應與他同樣響亮的名字卻鮮被提及,那就是喬治·威爾森。如今每年年底,外灘倒計時燈光秀的“舞台”——外灘12號和13號,就是出自他的設計。

  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他,如果沒有他從“有利大廈”開始的上海建築之旅,外灘讓我們銘記的天際線就不會是今日之模樣。

  而講到威爾森,就必須從他背後的公和洋行說起。

  在外灘,一定不會錯過這四個字

  去外灘走一遭,在老建築的銘牌上,你一定不會錯過這四個字—公和洋行,因為它的出現頻率實在太高了。

  在外灘現存的23幢臨江歷史建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中,有9幢就是公和洋行“出品”。

  不僅僅在上海,公和洋行在遠東地區都有著“深深的腳印”,該機構在亞洲不少城市,特別是上海和香港,留下了大批風格多樣的優秀作品。有評價說,公和洋行對上海外灘和香港中環這兩個城市中心區的風貌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在他的著作《上海百年建築史》一書中寫到,“公和洋行的作品幾乎成了上世紀整個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築的縮影。”

  公和洋行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由英國建築師威廉·薩爾維在香港創立。1858年,他從英國出發,途經香港前去探望在澳洲的父母,卻在香港停留了下來。十年後的1868年10月1日,他在香港開創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也就是公和洋行的前身。

  而要說起公和洋行英文名稱的由來,則與兩位建築師有關,1880年代,年輕的建築師巴馬(C.Palmer)加入該事務所,不久他參加匯豐銀行總行大廈(第二代)的設計競賽並獲勝,他的成功奠定了巴馬在事務所的地位,他成為此後近30年事務所的設計主持;1895年,他和合伙人、結構工程師丹拿(A.Turner)兩人被授予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資格,事務所因此以他倆的名字重新命名,這才有了Palmer & Turner(P&T),所以,“巴馬丹拿”指的也是這家事務所。

  外灘三號的前世今生

  而公和洋行與上海的緣分則始自威爾森。

  時光倒回1912年。當時,32歲的年輕建築師威爾森把公和洋行帶到上海。他從香港被派到上海就是為了開拓市場而來,他為公和洋行在上海拿下了第一個項目—中山東一路4號有利大廈,也就是現在改造後被稱作“外灘三號”的這棟樓。

  這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築,外觀基本屬於仿文藝復興風格。1916年大樓建成,英文《遠東時報》 稱其為最值得關注的建築設計進步之一。“建築的線條十分美麗,結構也優雅到了極致。對於公和洋行的建築師來說,實在是一座值得紀念的豐碑。”報道如此稱贊。

  作為後人,確實能通過文字描述想象一下這幢建築大約一個世紀前的氣派模樣—底樓連續券拱的柱礎是花崗石的,支撐著假石貼面的磚牆。主入口的兩側豎立著巨大的花崗石柱,上面是有雕飾的山形牆,將來客引向壯觀的門廳;大樓的一到五層曾出租為辦公室,一樓的大辦公室三面都有窗,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無隔斷辦公室;大樓頂層是配有屋頂花園的高檔公寓,可以欣賞美麗江景。這個高度既能享受涼爽的江風,又隔絕了黃浦江畔路面的塵囂,在申城濕熱的夏天十分舒適。

  建築師最會挑地方,為燕京大學做規劃設計的美國著名建築師茂飛就相中了這個頂樓。1918年他到上海發展,把公寓和事務所都安在這裡,認為這是城中最棒的大樓之一。

  作品成為上海建築發展的縮影

  毫無疑問,公和洋行一炮打響,由此也在上海灘站穩了腳跟。幾年後,威爾遜和洛根成為事務所的正式合伙人和主持人,公和洋行的總部也從香港遷至上海,辦公地就在有利大廈。

  此後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公和洋行在上海連續贏得了一個個重要項目,陸續設計出了一批頗具水准的建築作品—江海關大樓、沙遜大廈和中國銀行(601988,股吧)大樓等,成為上海實力最為雄厚的建築設計機構,用“叱咤風雲”來形容當時的公和洋行一點不為過。尤其是被稱作“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的白令海峽最華貴建築”的匯豐銀行大樓,更是事務所引以為豪的代表作。

  除了外灘建築外,公和洋行還曾設計建造永安公司大樓。1918年開辦的永安公司,其獨創的商場布局影響了整個上海的百貨業。時至今日,其大多數作品都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換個角度看,在公和洋行的作品中,也微縮了20世紀初上海建築的發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公司對在上海發展的信心漸減,更於1939年關閉上海辦事處。撤出後,事務所繼續以香港為基地發展業務,一般多采用“巴馬丹拿”的中文名稱。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間,事務所在香港陸續完成了20多座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多數都屬於現代風格的摩天大廈。與以往相比,該機構的建築呈現出多元豐富的特色,贏取過諸多獎項。

  在銷聲匿跡大陸市場半個多世紀後,這家事務所於上世紀90年代重返申城。雖然並沒有叫回“公和洋行”這個名字,而是用了“巴馬丹拿”,但當年的口碑及影響力仍幫助它迅速獲得認可。目前,巴馬丹拿的合伙人已經不單只有英國背景,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相當比重為中國香港建築師。2003年,該機構在全球排名第52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