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邬達克舊居

邬達克舊居

日期:2016/12/14 13:22: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邬達克舊居

    邬達克在上海共有過四個家:1918年初到上海時他安家在赫德路(今常德路)13號,這裡是一套簡單的一居室。1922年新婚後的邬達克和妻子同住在在呂西納路(今利西路)17號,這個融合了歐洲中部和地中海沿岸建築風格的別墅,成為其在上海的第二個家,現在已不復存在。1930年,邬達克在哥倫比亞路57號(今番禺路129號,俗稱“邬達克舊居”)擇地建造自己的新居,這個帶有英國鄉村風格的住宅,是邬達克在上海曾經擁有的最大的一個家。1938年,邬達克入住達華公寓,直到其離開上海。

    現在要理解邬達克於1930年-1938年間居住的宅居,還得回到他當年的設計手稿中。所幸1996年邬達克子女將父親職業生涯的建築圖紙都捐贈給了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供後人研究,其中關於番禺路舊居,他共留下5張總平面圖和13張其他區域平面圖。這些圖紙也成為後來修繕的重要憑證。

    邬達克舊居是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築營造商陶桂林所辦的馥記營造廠所承建的。1930年7月至11月,隨著舊居建設工程的展開,邬達克陸續設計了室內的窗台、樓梯、廁所裡面和天花吊頂的細部,甚至設計了部分家具,他還憑借與教會的關系,讓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的小木匠們幫忙打造家具。邬達克設計的這幢建築很有靈性,據他的女兒回憶,父親養了許多鴿子,每天上班前,他都會到閣樓的鴿捨去喂養鴿子,他喜歡聽鴿子咕咕叫的聲音,喜歡看鴿子在天空盤旋的樣子。鴿子進出鴿捨的西面山牆最能彰顯設計師功力,邬達克為他的鴿子們設計了落棲的平台和出入口,與不遠處主樓西南山形屋頂設計的三只立體飛鳥相得益彰。從邬達克當年自己拍攝的影像資料來看,飛鳥回巢的動態與立體裝飾的靜態,似乎讓建築本身也煥發出生命。

    在之後的八十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番禺路的邬達克舊居曾作為德國領事的居所、商人邵修善的家,也曾作為中學的校捨、辦公室和食堂。幾經輾轉,舊居產權歸於長寧區政府,並為長寧區教育局所使用。

    2003年,邬達克舊居被認定為長寧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舊居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但據修繕投資人之一劉素華回憶,2008年她來到邬達克舊居時,這裡因長年風吹雨淋且缺乏管理保護,缺損嚴重,十分破敗。同年,長寧區教育局委托同濟大學房屋質量監測站對邬達克舊居修繕及裝修。2010年,上海大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租賃了邬達克舊居20年的使用權,該公司是投資人為了修繕邬達克舊居而專門注冊的。2011年9月20日,舊居修復工程正式開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