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邬達克舊居二樓首次對外開放

邬達克舊居二樓首次對外開放

日期:2016/12/14 12:00:01      編輯:古代建築
    邬達克舊居的修繕工作其實早在2011年便已開始,工程之所以如此“持久”,原因在於修復方想確保修復之後的舊居能夠還原一個真實的邬達克。“盡管找到了大量的圖紙和歷史照片,修繕工作仍然很不容易。建築材料工藝失傳、建築史料信息不足等都是歷史建築修復面臨的挑戰。”保護修繕工程的出資方之一劉素華告訴記者。

    她以屋頂煙囪為例,邬達克十分善於設計煙囪,業內甚至有“邬達克煙囪”的術語。在舊居修復中,施工隊就發現主樓立面上的兩個大煙囪由清水紅磚砌築,砌法獨特,經專家查看後確定,這是“都铎風格”的一個標志。為了實現“修舊如舊”,劉素華與工程人員跑了無數磚窯廠,專門回收了一批老磚料,並請有經驗的師傅重現當年的砌磚工藝,逐步將煙囪“復原”。在舊居修復完工之後,他們偶然間得到了一張此前未見的煙囪照片。“讓我們欣慰的是,我們復原的煙囪造型、高度方面都和原來的相差無幾。”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從門窗、落水管等構件的修復,到閣樓上鴿籠的設計,都力求原汁原味。2013年,邬達克的女兒德威特女士再次回到這裡的時候,真切的場景勾起她兒時的種種回憶。

    讓劉素華收獲最多感動的是邬達克對於建築生命的尊重:“即便是樓梯下的閣樓,他都會留有出氣孔,因為邬達克相信建築也是需要呼吸的。”建築於邬達克而言是活的,而這一理念貫穿在邬達克舊居的諸多細節之中。

    建築作品豐富上海城市輪廓

    1893年1月8日,邬達克出生在如今斯洛伐克境內的班斯卡-比斯特裡察的一個小鎮。其父是當地有名的營造商。作為家中長子,邬達克9歲起跟隨父親在工地上實踐,上大學前,他已取得木匠、泥水匠和石匠的專業證書。一戰爆發後,剛剛大學畢業的邬達克應征入伍,1916年被俘。1918年,他從轉移戰俘的火車車廂裡跳車,一路輾轉,經哈爾濱來到上海。

    憑借自己的建築教育背景,邬達克很快在城市面貌迅速發展的上海找到一份工作,並在與英美和本土同行競爭中,展露自己的才華。在近30年間,邬達克樹立的經典比比皆是:遠東地區最豪華的住宅——吳同文住宅;上海第一家裝配空調的醫院——宏恩醫院……邬達克設計的建築,風格鮮明、樣式各異,他的建築理念、文化和作品,豐富了上海的建築文化與城市輪廓。

    為了紀念這位為上海建築留下華彩篇章的建築師,上海首屆“邬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活動本月初開幕,在滬掀起了一陣“邬達克熱”,僅展覽就吸引超過2萬人次參觀。“邬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曾經這樣評價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