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匠心修繕古建悉心守護鄉愁
日期:2016/12/14 21:24: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日前,市規劃局組織召開了《寧波市慈城鎮半浦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專家暨部門評審會。會上,多名省市規劃、文保等有關專家應邀出席,圍繞半浦村下一步的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專家們展開了熱烈討論。
半浦古稱鹳浦,亦稱灌浦、官浦,取灌溉農田之意,清代定名為半浦,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寧波市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江北唯一一個歷史文化名村。數百年來,半浦人家依水而居,興孝義,勤耕讀,獨特的渡口文化、書香文化滋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面對祖先的“饋贈”,後人們始終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對先人的感恩,秉持古村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一直以來,慈城高度重視半浦村的保護與發展,對村中現存的24座歷史古建築視作珍寶,一方面竭力保留古居古建的原始風貌,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政府不遺余力的保護工作也帶動了當地民眾的積極性,一些當地賢人達士逐漸走上文化尋根路,搜集整理家書、家譜、故事、歌謠,致力於展現半浦昔日的燦爛文化。
悠久的歷史文化,就像一壇老酒,經過時間的發酵,散發出獨特的芳香,使人為之深深地沉醉。如果說半浦村是一壇經過歲月沉澱的佳釀,那麼,慈城千年古縣城則更像是一座酒香四溢的酒窖。作為目前我國江南地區惟一保存完好的千年古縣城,慈城古縣城2.17平方公裡區域內,保存著明清以來的古建築約60萬平方米,擁有37處全國和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穿行在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延續千年的歷史文脈觸目皆是。古縣衙、孔廟、校士館、清道觀、馮俞宅、甲第世家等標志性古建築宏大幽深,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學宮書院和粉牆绮窗隨處可見,不經意間觸摸的一片片圍牆,都堆砌著歷史的許多碎片。
對於這樣一筆巨大的歷史財富,如何才能最好地進行保護和傳承?十多年前,當慈城的保護開發被提上議題時,“恢復風貌”便成了保護工程的首要工作。基於對古城的全面調研和規劃,慈城按古跡、古建的分布情況,有步驟、按計劃地對其進行了發掘和修繕。
“古建不比其他,一旦損毀就可能是永久性傷害,因此每次修復都非常慎重。每一棟老房子在修復前,我們都要請國內的建築專家來會審,再制訂修復方案,每次修復的過程都要請人全程記錄,留下完備資料……”負責慈城古城保護與開發的慈城開發公司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古建修復不只是修復地上的建築,更復雜的工程是鋪設地下管線;同時,修復古建的更大困難在於,要盡量照顧當地人生活的需要,保留當地傳統的生活方式。
相較於其他古城的快速修繕、快速開發,慈城對古建築的保護修繕可謂是慢火精雕,猶如一名老匠人慢慢錘煉一件藝術品,而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做法,也最終讓慈城獲得了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截至目前,古縣城保護開發已累計投入35億元,完成了孔廟、縣衙、清道觀、甲第世家、福字門頭、馮岳彩繪台門、馮俞宅、符御第、走馬樓、太湖路太陽殿路歷史街區等項目的修繕和改造。眼下,還有更多的古居古建保護修繕工作在進行中。
“古村落、古建築,既流淌著慈城古鎮的千年文脈,也承載著我們對家鄉故土的鄉愁情懷,對於它們,我們不但不能破壞,更應該維護好它從古延續至今的根脈和靈魂,這也是我們傳承慈城千年燦爛文化的最好辦法。”慈城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慈城將以恢復千年古城的原生態風貌為立足點對其進行保護,力求走出一條古城保護修繕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