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揚大師生17年建成揚泰地區古建築“基因庫”

揚大師生17年建成揚泰地區古建築“基因庫”

日期:2016/12/14 11:49:0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青在線訊(徐婷 王妮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李潤文?)近日,揚州大學建築科學與工程學院古建測繪小分隊受泰州市園林局、規劃局委托,采用專業的技術、精准的測繪、細致的核查,“復活”了市內一座座精美絕倫的古建築,再現了江淮水鄉之風韻,保留了“集明清民居之佳構”的特色。師生們通過繪制3D模型為古建築建立了“基因庫”,讓古建築在漸行的歷史長河中有“數”可依,有“圖”可查,直接推動了揚泰地區古建保護的數字化進程。

  據介紹,揚州大學古建測繪已有17年的歷史。早在2000年,該校建築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建新副教授就帶領建築系的學生們,開始對揚州的古建築開展測繪工作,到目前為止,已先後對揚州城內的吳道台宅第、賈園、廖可亭鹽商住宅、何園、個園等眾多著名古建進行了測量,在此期間有三百多位學生以及多位老師參與其中。十余年的辛勞,匯集成一本《揚州歷史建築測繪圖集》,該圖集共收錄揚州城區現存歷史建築百余處,包含商業、工廠、店鋪、民居等建築類型,以古代鹽商的住宅最為典型,基本涵蓋了市區內所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今年,他們又對泰州市的涵東街、涵西街、徐家橋、漁行大街和磚河橋下的部分古建築進行了測繪,不僅繪制了草圖,對所有草圖與數據進行整理、校對,而且對漏測或測量有誤差的進行了補測,通過繪制可以重現現實場景的3D數字模型圖,逐步將古建築“移入”電腦數據庫中,使之成為揚泰地區古建築的“基因庫”。

  據了解,張建新副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們,每年夏天冒著酷暑走街串巷,詳細測錄每一棟歷史建築的每一個構建,繪制拓本,制作圖紙,建模呈現,有的甚至精確到每一片瓦。“市內傳統建築周邊環境復雜,現代工具無法施展,只能使用最基本的人工測量。這讓我們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測繪方法和程序。”張建新向記者介紹。“傳統建築的保護不能僅停留於經驗,只有通過測繪,獲得最直觀的材料,才能進一步規范和改善古建築保護工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