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樓:融合5國元素的洋樓建築
日期:2016/12/15 0:40:1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古代的烽火台、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克裡姆林宮、美國紐約的沃爾華斯大廈,這些世界鼎鼎有名的建築,都微縮在了一棟樓裡,你見過嗎?
在诏安縣城,一座名叫“天然樓”的洋樓就融合了中美英法俄等國建築風格,還把上述五種代表性建築建造在了屋頂。這座洋樓在小縣城裡遺世獨立,迄今已經走過80多年的風風雨雨,關於它的往事和傳說讓它充滿神秘色彩。
現狀:古城現奇樓 融五國建築元素
“天然樓”就位於诏安縣城縣前街,這裡是诏安縣古城所在地,和周圍普通的民房相比,“天然樓”顯得十分特別。在熙熙攘攘的古街上,一道歐式拱形大鐵門將它與外界的喧囂隔絕,令這座四層樓高的洋樓顯得遺世獨立。灰色的外牆,歷經80多年雨水沖刷,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顯得嚴肅、冷峻,但又十分堅固。
羅馬風格的石柱、歐式的大陽台、雕刻著圖案的窗戶、彩色的窗玻璃,告訴人們這座洋樓當年建造時是如何用盡心思、精雕細琢。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樓頂四周還分別建造了中國長城烽火台、美國的沃爾華斯大廈、英國的白金漢宮和俄羅斯的克裡姆林宮、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等微縮建築,顯得十分有趣。“天然樓”裡,一位五六歲的小男孩在跑來跑去,見有人來訪,急忙叫來他的外婆——61歲的吳女士。吳女士告訴導報記者,她是洋樓主人吳子芹的外孫女,她80多歲的母親住在這裡,而她是過來照顧母親的。吳女士說,她的父親叫吳秋湖,如今已90多歲,住在香港,她的兄弟也都在香港。
在吳女士的帶領下,導報記者參觀了“天然樓”的內部。一樓客廳十分寬敞,頗具南洋風格,天花板還雕刻著一些獨特的圖案。吳女士說,每一層樓都由客廳和若干房間構成,四層樓總共有17個房間,如今只有一樓住著她的母親,其他樓層都無人居住。
記載:材料香港運 曾抵過日軍轟炸
根據資料記載,“天然樓”建於1930年,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是仿哥特式建築,共四層樓高、17個房間,外形將中國傳統風格與歐陸格調融為一體。
據了解,這座洋樓是華僑吳子芹耗資4萬塊銀元興建的,吳子芹別名吳天然,當時取名“天然書室”。
“而诏安人為了方便稱呼就稱之為‘天然樓’,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它‘天然樓’”。
據了解,吳子芹早年在香港一家米店當伙計,之後創辦“天壽堂”藥店,經營中藥材,生意十分興隆,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灣都設有機構。據說,吳老先生發財後非常熱心家鄉的福利事業。這座小洋樓是他邀請荷蘭建築設計師按中、美、英、法、俄等國的建築風格設計建造的。“而且,這座洋樓用料考究,牆體采用貝灰、沙子、糯米漿糊砌成,而外牆、地磚及裝飾材料則全部是從香港海運而來的洋貨,整座建築十分堅固。”诏安縣方志研究者黃家祥告訴導報記者,“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空襲诏安時,曾向該樓扔過一顆炸彈,炸彈掉在陽台上,只炸崩一根柱子和炸開一個沒有穿透的小洞,整座樓安然無恙。”
如今,這座歷盡80多年滄桑的洋樓風采依舊,牆體沒有剝落、裂縫,地板磚完好如初,地下水道從不堵塞,藏在牆壁裡的電線從沒更換過。
掌故:曾為接待基地大人物入住過?
“天然樓”的獨特外觀和內涵吸引著許多人前往觀光,而在民間,還有人傳說這裡曾經住過一些大人物。
坊間有傳聞,解放後,“天然樓”曾被當做诏安縣的接待基地,上世紀50年代時,宋慶齡曾經來過诏安並下榻在“天然樓”。還有另一種民間說法是,上世紀60年代初,林彪曾秘密來過诏安並住過“天然樓”。
不過,黃家祥告訴導報記者,史料並未記載宋慶齡曾經來過诏安,而林彪當年確實來過诏安,但“天然樓”當時是作為中共诏安縣委的辦公地,並未作為接待基地。
黃家祥說,解放後,诏安縣城的首台發電機便安裝在“天然樓”,這裡成了中共诏安縣委的辦公地。1981年,黃家祥還曾在那裡上班,直到後來诏安縣委搬到現舊縣政府所在地,“天然樓”才還給吳子芹的親屬。
目前,“天然樓”是诏安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