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千年古村拆遷損毀文物 民間環保組織狀告政府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千年古村拆遷損毀文物 民間環保組織狀告政府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33: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今年4月22日,《京華時報》曾以《拆遷中消逝的文物》為題,報道馬固村在拆遷中文物遭損毀一事。
  10月16日,民間環保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收到了一份來自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書”。今年4月,河南鄭州上街區峽窩鎮馬固村7處文物5處被拆毀,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政府、上街區峽窩鎮人民政府和鄭州市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因直接拆毀文物及不履行法定職責被民間環保組織訴至法庭。
  據了解,這是國內首起人文遺跡(文物)保護公益訴訟,也是人文遺跡(文物)首次被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
  千年古村讓位開發項目
  馬固村是鄭州市的一個千年古村,有“中原第一文物古村落”之稱。村內的王氏族人從宋太宗年間即到此定居,耕讀傳家,歷經千余載,創造了輝煌的家族歷史。北宋時期,馬固村王家人五代在朝為官。從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博文祖孫三代同仕樞密使,王疇九子進士及第。直到如今,馬固村王氏家廟的大門上還懸掛著“三朝樞密”的匾額。當地相關歷史文獻記載馬固王氏家族為:“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該村有7處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分別是王氏家廟、馬固村關帝廟、馬固村教堂、王德魁故居、張連偉民居、王廣林民居、王洪順民居。其中的關帝廟,初建已經不可考,有明確記載的是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重修距今已經441年了;王德魁故居是清代平定准噶爾叛亂的民族英雄王德魁所建,而馬固村教堂是鄭州當年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2006年10月,馬固村出土了兩只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是我國最早的、工藝最復雜的、最精湛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代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起源向前推進了八百年至一千年。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千年悠久歷史、創造過無數輝煌的古村落,卻不得不讓位於當地政府一個名為“智能電器產業園”的開發項目。2014年4月,馬固村為配合“智能電器產業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占地500余畝的古村落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可移動文物,在拆遷浪潮中,僅保留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今年4月,千年古村7處文物5處被拆一事經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官員的解釋是“不知道是文物”。此後,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給媒體的情況說明中稱,7處文物中,除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外,其他幾處建築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無法反映原貌,因此相關部門對有價值的“構件”進行了保存。
  以破壞生態為名告政府
  “在城鎮化過程中,伴隨著拆遷,村莊內的文物正在遭受滅頂之災。”彭保紅是在馬固村文物被拆事件中,最早向公眾和媒體發出呼吁的民間文保人士。
  “但是除了呼吁,我們什麼也做不了。”作為一名民間的文保志願者,彭保紅感到無力。同樣無力的還有軟弱的《文物保護法》,對違法者的懲處無異於隔靴搔癢,且能否執行還要看政府的態度。在彭保紅看來,期待政府依法懲處基本不可能,“因為多數時候,拆掉文物的往往就是政府部門自己”。
  在今年4月對馬固村文物被拆事件的采訪過程中,京華時報記者曾前往鄭州多個村莊探訪,發現類似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況並非孤例。城鎮化建設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遷中漸漸消逝。據媒體報道,201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鄭州上街區有1061處文物入選。但如今,這些文物僅剩20%左右,其余均被拆除。
  以發展、規劃為名,破壞文物案件層出不窮。如何在拆遷過程中扼住毀壞文物的黑手?誰來追究毀壞者的責任?近日,中國綠發會做了一次突破過往的嘗試。
  “被拆毀的這些文物原來的使用權人要麼被收買,要麼被威脅,總之沒有人願意提起私益訴訟,這種情況下如果公益訴訟也無法提起的話,這些文物被拆就無人問津了。”中國綠發會公益訴訟工作組組長王文勇說。新“環保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提起訴訟。在此之前,由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從未涉及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是否可以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成為此次訴訟能否獲法院立案的關鍵。
  “之前我們一直糾結‘破壞不可移動文物能否算污染環境’,總覺得有些牽強。”王文勇說,後來中國綠發會秘書長的一句話點醒了眾人:為什麼一定要摁在“污染環境”上?環保組織對破壞生態行為同樣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不可移動文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非生物因素,這在生態學中是一個常識性的結論,破壞不可移動文物就是破壞生態環境。
  法院已受理預計年底開庭
  9月21日,由“中國綠發會”作為訴訟主體發起了環境公益訴訟,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政府、峽窩鎮人民政府和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被民間環保組織訴至法庭。“中國綠發會”訴稱,由於馬固村村委會的拆毀行為,更由於上街區人民政府、峽窩鎮人民政府以及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不履行保護文物的法定職責,致使馬固村5處不可移動文物被徹底毀壞,破壞了當地幾百年以來已經形成的生態環境,嚴重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訴狀中請求法院判令四被告在國家級媒體上,為在馬固村文物毀壞事件中的毀壞文物及未履行法定職責的行為向全國人民道歉,並重新規劃原馬固村地區,對王氏家廟和關帝廟兩處不可移動文物原地保護,對已經拆除的5處文物采取遺址保護,並在馬固村建立文物博物館,在博物館內復建已經拆除的5處不可移動文物。
  9月22日,中國綠發會先後嘗試當面遞交、郵寄等方式,向鄭州中院遞交了關於馬固村5處不可移動文物被拆毀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材料。
  10月16日,鄭州中院就此案正式出具立案受理通知書。該案成為河南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亦是國內首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的公益訴訟。而該案能獲法院立案,也是我國司法第一次將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圍。
  “首先要有一個月的公示期,然後是舉證質證,預計年底將正式開庭。”中國綠發會副秘書長馬勇說,該案獲得法院立案,對推進我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有這麼一個典型案例作為樣板,對同樣的違法行為將具有警示意義。“雖然一個案子不能解決
  所有問題,但是,這將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開端。”
  當地將保護重建部分文物
  在馬固村的拆遷過程中,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僥幸逃過一劫。距馬固村被拆,一年半過去了,70歲的王德安和村裡其他幾位老人仍不時地回馬固村看看,但是由於天氣漸冷,且斷水斷電,日夜守護家廟已經不可能。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了馬固村,王氏家廟和關帝廟已經日漸凋敝。王德安說,馬固村拆遷殆盡,王氏家廟和關帝廟處在一片荒蕪中。由於一直無法安排人值守,半年來家廟內清朝诰命夫人的半副銮駕,以及匾額等物件已經丟失。
  此前,每年清明節,從馬固村走出的王姓人都會回來祭拜先祖。“現在我們能聯系上的王氏族人有近10萬。”王德安說,清明節回鄉祭祖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十余年,多的時候可達兩三萬人,而今年只回來了不到3000人,“家沒了,人心也涼了”。
  “從宋朝開始,馬固王氏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先,知道自己也將被後人銘記。”彭保紅說,“人能夠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做人做事才有敬畏”。
  16日,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將馬固村村委會等訴至法院並獲立案的消息,在馬固村村民以及民間文保人士的朋友圈內傳開。關注馬固村文物的人們又有了新期待。
  昨天,記者致電馬固村村委會主任王春旺,他表示尚未收到法院通知。他說,在馬固村,大家都知道家廟(王氏家廟)、大廟(關帝廟)和天主教堂,其他幾處文物淹沒在平房中和普通建築無異,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王春旺表示,目前,相關部門已經邀請鄭州高校的教授研究王氏家廟和關帝廟保護方案,天主教堂也將異地重建,但是對其他幾處文物尚未有打算。
  “破壞文物不是認識問題、不是規劃問題、不是文化水平問題,而是是否遵守法律問題。”王文勇表示,現行的文物法、土地法、規劃法、環保法都有規定,只是有法而不依。此次能將破壞不可移動文物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疇,才會超越地方權力的非法行使范圍,給那些違法的破化文物的人戴上一個緊箍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