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公益“微鑒寶”活動首次走進公眾視線

公益“微鑒寶”活動首次走進公眾視線

日期:2016/12/14 11:16: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0月16至17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在南京中山植物園舉辦的首次線下公益“微鑒寶”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愛好者。此次活動以鑒定瓷器和書畫為主,不收取鑒定費,為公益活動。本次活動的書畫鑒定專家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許忠陵和央視“尋寶”欄目陶瓷鑒定專家邊正明。
 

  各地的文物愛好者帶來的“寶貝”,無論是各種器型、各色釉面的瓷器,還是不同時代、不同畫家的畫作,都趕在植物園金色的菊花節裡爭相斗艷。活動還沒開始,文物愛好者們就已經按捺不住了,翹首期待著專家們的到來。這期活動和以往不同,公益“微鑒寶”活動已舉辦四期,但都是以線上的形式舉行,文物愛好者並不能和鑒定專家們零距離接觸,這期公益“微鑒寶”活動首次走進線下,彌補了文物愛好者的這一缺憾,可以讓他們與專家們面對面接觸與交流。這些文物愛好者多來自江西、安徽、天津等地,帶著一件、兩件甚至一箱的藏品,不遠千裡、不辭辛苦前來鑒寶現場,只為能親自聽聽專家對自己“寶貝”的鑒定及詳細解說。南京本地有一位文物愛好者甚至騎著自行車馱著自己的一箱“寶貝”前來,雖然遲到了,但專家特地為他延時。一位文物愛好者聞訊趕來,激動地忘了登記就抱著一包畫徑直跑向許忠陵。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的文物愛好者得知自己的“寶貝”價值不菲,甚是高興,有的文物愛好者即便得知自己的“寶貝”並不如意,也被專家解說的心服口服。從他們口中聽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枉此行”。一位來自安徽的文物愛好者說:“太感謝這次活動了,早就想讓老師親自看看東西,這次終於有機會了,而且鑒定是免費的,所以不管多遠,我也一定要來!”


  針對定期舉行的公益“微鑒寶”活動,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許忠陵認為,“民間的書畫收藏無論從眼力還是財力來看,其難度確實比其他收藏要大,在這次公益“微鑒寶”中能看到民間書畫收藏的珍品,感覺很欣慰,告訴他們怎麼甄別文物,可以提升他們保護文物的意識和熱情,從而達到保護社會文物的目的。”陶瓷鑒定專家邊正明老師則闡述了線下活動的優勢:“以前通過照片看,畢竟沒有手拿實物來得真切,這次咱們轉移到植物園現場了,能夠給文物愛好者們好好講講,我心裡有底,他們也很滿足。”


  針對公益“微鑒寶”活動,主辦方負責人薛淼發表了看法,“我們希望通過定期舉辦這種公益活動,提升民間保護社會文物的意識,並且創造機會讓文物愛好者與文物專家近距離接觸,提高老百姓對文物保護的熱情,從而正確引導文物在民間的收藏,營造一種文物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讓全民參與到保護社會文物中來。”


  “微鑒寶”是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社會文物保護專項基金發起的一項公益性活動,該活動定期舉行,每次活動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如古書畫主題、陶瓷主題等。活動目的在於為廣大文物愛好者及“家有一寶”的公眾提供公益鑒定,從而增強大眾與權威專家的交流,並有效提高大眾對社會文物的保護意識。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