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今天將對公眾免費開放。這座在亞洲最大的慰安所舊址上建立的陳列館,作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將那段屈辱的歷史凝固。
今天上午10點,開館儀式將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的西門廣場舉行,已故“慰安婦”雷桂英老人的親屬將參加。
這是一處命運多舛的建築,十多年來,現代快報一直關注它的命運,經過社會各界的努力,終於從當年的“拆”字上牆,到現在變成文保單位。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金鳳 鹿偉
當年的“垃圾場”,如今莊重肅穆
初冬的暖陽灑向大街小巷,中山東路上法桐靜立,車來車往,科巷菜場裡,一片繁忙。很少有人知道,連接中山東路和科巷的這條沒有門牌號的巷子,名叫“利濟巷”。巷子口有8棟淡黃色的民國小樓,以前破敗不堪,也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是亞洲最大的慰安所舊址。
如今這裡的圍擋已經拆掉,露出圍牆。西門廣場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禁止抽煙、禁止拍照……來來往往的行人看到,都會忍不住過來看兩眼。其中一位大爺問:“這裡以前住過人嗎?我記得以前是垃圾場啊。”
舊址西門廣場北邊,有一個牌子,介紹了利濟巷慰安所舊址的前世今生。上面寫著: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由8棟民國時期的歷史建築建成,原由國民黨中將楊普慶於1935年至1937年間建造,名為“普慶新村”,日軍侵占南京後,將此處改造為“東雲慰安所”和“故鄉樓慰安所”,是當時唯一還在世外國“慰安婦”樸永心指認的慰安所。
這8棟民國建築命運多舛。2003年11月,在專家學者及現代快報的尋找和幫助下,朝鮮“慰安婦”樸永心來現場指認,利濟巷2號樓上第19號房間,正是她當年被拘禁的地方;2004年6月,這裡的住戶拆遷完畢,“拆”字上牆;2008年春節,煙花爆竹引發大火,建築破損嚴重;再後來,這裡垃圾成堆,成了垃圾中轉站……
學者和媒體們從來沒忘記這裡,一直為之奔走呼吁。直到2014年,南京市宣布這裡成為市級文保單位。
如今,陳列館周邊干干淨淨的,不見垃圾蹤影。8棟民國建築上的“拆”字早已不見蹤跡,它們外觀統一,都是黃色拉毛水泥外牆,透著灰黑色的斑塊,看上去滄桑有歷史感。
據介紹,陳列館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6棟為展陳館,最北面的2棟為辦公樓。
慰安婦們的眼淚和照片震撼人心
中國是日軍“慰安婦”制度最大的受害國,先後有20多萬女性淪為日軍的性奴隸,相當數量的女性在日軍殘暴的性虐待中死去。據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經盛鴻調查研究,南京曾經有40多所慰安所。
利濟巷是亞洲最大慰安所舊址。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和其他博物館不同,這個陳列館並沒有正式的大門,在掛著“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牌子的牆上,掛著大顆的水滴,讓人聯想到了眼淚。
一旁的說明上寫著:淚灑一面牆。“當年‘慰安婦’們悲傷的眼淚,不經意間揮灑在慰安所內每個角落。斑駁陳舊的牆面上,仿佛可見碩大的淚滴,折射出她們的無助與絕望。”
走在利濟巷,遠遠的,就可以看到一個碩大的照片牆。照片牆上都是黑白照片,橫向10張照片,縱向7張。照片上是一張張淒苦的臉,有的人一只手正在抹眼淚。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照片牆上的人,是全國各地已經公開的“慰安婦”,其中有的是南京的。“照片上的很多慰安婦已經辭世,包括樸永心老人和雷桂英老人。”這一面牆讓人震撼,很多行人駐足觀看。
照片牆下方,是一塊潮濕的土地,仿佛是“慰安婦”們的眼淚哭濕的。這片土地的旁邊,有一個小牌子,寫著:淚濕一片地。時間的年輪雖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慰安婦”幸存者們飽經歲月風霜的面孔上,淚水流淌著浸濕了地面。這是對日軍實施“慰安婦”制度罪行無聲的控訴。
試運行期間,每天限200名觀眾
今天上午10點,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開館儀式,將在西門廣場舉行。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一共展出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塊圖板、680多幅照片。
其中兩件國家一級文物顯得尤為珍貴:一件是已故“慰安婦”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贈的消毒劑高錳酸鉀,是原日軍高台坡慰安所發給“慰安婦”用作衛生措施的;另一件為松下富貴樓慰安所為“慰安婦”檢查身體時使用的內窺器。
需要注意的是:因利濟巷舊址是原址修復,先天就存在空間相對狹小、樓梯陡峭的特殊情況,陳列館不具備容納大客流的條件,因此無法接受團隊參觀,包括旅行團隊。
經研究,試運行期間,每天限觀眾200名左右。
據介紹,陳列館免費開放,預約參觀對象為18歲以上的人群,通過網絡預約方式參觀,時間為每日9:00——16:30,周日、周一及法定節假日閉館。
“拆”字上牆的舊址
是如何變成市級文保的
2003年11月
在專家學者及現代快報的幫助下,朝鮮“慰
安婦”樸永心來中國指認
2004年5月
舊址面臨拆遷,快報呼吁留住
2004年6月
宣布暫停拆遷
2005年3月
專家呼吁建立紀念館
2008年2月
舊址突然失火
2012年12月
終於傳出這裡將建博物館的消息
2013年11月
立項保護不理想,舊址成了垃圾場
2014年3月
終於等到說法,舊址即將入文保
2014年6月
正式成為南京市文保單位
2015年5月
給房屋加固,保安全
2015年12月
經過半年的修繕,陳列館將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