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歲的楊新華,退休前的職務是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自從上世紀80年代與文物保護結緣,他就深深地迷戀上了這一行,將30多年的青春奉獻給南京的山水城林。談及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楊新華有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感慨。面對現代快報記者,他回顧了這些年來親歷的幾件事,或許從這些故事當中,我們能看到南京人處理城建與文保關系的演變。
曾被施工單位“軟禁”過
1984年,楊新華從一所小學借調到雨花台區文物復查辦公室,身份從小學教師變成了最基層的文物工作者。雨花台區是南京的“文物重地”,然而當時的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遠不如今日,楊新華騎著自行車,挎上一個小黃包,包裡裝著相機、紙筆、燒餅和水壺,就開始奔忙。
在他的印象中,那個年代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城市的普通建設者,普遍不拿文物保護當回事。“那會兒工地上常有的事情是,白天挖土發現了文物,就用土悄悄蓋上,等晚上開挖掘機碾過去。”楊新華說。
有一次他聽說一處工地上發現了文物,但是工地並沒有停工,很著急,便馬上蹬自行車去現場。工地就在如今的雨花小區裡,他還記得,自己對著推土機裡的工人大喊大叫,讓他馬上停下作業,但是對方完全不理會他,依然開動機器。眼看機器手臂就要伸向可能埋藏著文物的位置,怎麼辦?
“我從包裡拿出工作證,舉過頭頂,站在推土機前面讓他停下來。”楊新華承認自己很害怕,所以當時是背朝推土機站立。他用自己的身體攔下了推土機,也保住了下方的文物。
老楊還在鐵心橋被“軟禁”過。“聽說工地上發現了文物,我和電視台記者一起趕到現場,施工方把我們請進一間屋子裡喝水,誰知道馬上離開還把大門反鎖。”他說,那會兒還沒手機,根本沒辦法聯系外面,一直到晚上施工方才開門把他們放出來。
遇到的事兒多了,楊新華也會亂想。“那個年代交通不發達,通訊方式也落後,有時候一個人走在野外的雜草叢裡會踩到蛇,常常會想,如果哪天被毒蛇咬了,栽倒在草叢裡,肯定別指望有人救我。”
文物保護中的種種艱辛,家裡人並不知情。楊新華說,因為怕家裡人擔心,他從不和家裡人說這些事,“干一行就要認真做下去,我也就是對我的工作負責任罷了。”
正在申報全國文保的民國建築被毀了
楊新華說,從事文保工作幾十年,最讓他感到痛心的是,第三次文物普查(2007-2014年)過程中,在六合南化三村發現的工業遺存被拆毀了。
成排的青磚黑瓦、老虎窗格局的小樓,雖然單套面積50平方米都不到,但成排成排連在一起,非常有氣勢……2008年,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工業遺存的發現,讓文保專家們興奮不已,這裡老廠房、老機器、附屬建築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楊新華說,他們不下三次進行實地考察,把老廠房、老機器一一進行登記。對南化三村的老建築也進行了考察和“體檢”。
“這些老建築高約7米到8米,二層為樓閣設計,有的10套一排,有的11套並作一排。每間房子裡,都有通往閣樓的樓梯,由於空間比較局促,樓梯也很有意思,很陡,每級樓梯板大約10厘米的樣子,只能安放半只腳。”楊新華說,南化三村是過去永利铔廠的附屬建築,像這樣成片成片的近現代工業遺址,旁邊還有碉堡,加上周邊特有的環境風貌,全國都難得見到。
但是,2011年4月,南化三村的老房子被成片拆除。“我們下了停工通知書,也對這種破壞行為進行了相應的處罰。但無法挽回。”楊新華回憶說。
據當時媒體報道,南華三村一帶從2009年開始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就在2011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之前,南化三村大部分建築就已被拆除了。
寶船遺址之爭:與區領導頂牛
坐落於南京龍江的寶船遺址公園,是南京市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投資開發的一座融旅游、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公園,幾百年前這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造船廠。市民如今徜徉在這個公園裡,既能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鄭和寶船,重溫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又能當作大型的綠地公園休閒。
然而在2000年前後,寶船遺址公園卻險些被用作房地產開發。當時,楊新華已經在南京市文物局任副局長,他記得,針對寶船遺址所在土地是否開發,區領導的態度是,“文物保護部門只要負責把資料留存下來就行了,這一片荒地留著干什麼?”
他的回答擲地有聲:“這是市級文保單位,不能動。”眼看自己的聲音微弱,楊新華也祭出尚方寶劍:1992年經國務院批復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明確提到了龍江寶船遺址公園。
“有個副區長對我說,建設肯定要進行,你能拿我怎麼樣?我當時脾氣也上來了,告訴他說,我是不能拿你怎麼樣,但是我要把你寫到書裡,讓後人提到這件事,就知
道你!”楊新華說,幾經較量,寶船遺址公園終於被保住,面積也最終被確定為198畝,這在寸土寸金的城中,已是非常不易。
“曲線救國”搶救下中山陵郵局
除了寶船遺址公園,中山陵郵局也是讓楊新華印象深刻的事例。
楊新華在南京市文物局工作時,有一天接到朋友的電話:“中山陵那邊有個房子不錯,看上去有年代了,正在搞拆遷。”楊新華到現場一看,確認這是民國建築,很快就要拆到主體建築了。
“這個民國建築看上去還是很不錯的,我找到領導商量,但是這個房子不是文保單位,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人家停工。”楊新華很著急,但一時也沒想到辦法。直到即將拆到主體建築之前,他才和同事想到了主意。“我們用文物處的名義給中山陵園管理局發函,希望在摸清楚這所房子的來龍去脈之前,暫緩拆除。”
停工之後,他馬上找專家來研究。研究的結果是不能動:建築是一所民國郵局,1934年,老郵局作為當時新建的國民政府高官別墅區——陵園新村的公共配套設施而建,據說宋美齡就經常來這裡寄信。
2006年,中山陵郵局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如今中山陵郵局已成中山陵裡一景。楊新華說,按照規定,這種非文保單位要想拆除,文物部門是保不住的,從一開始的無處發力,到後來的靈機一動保護下來,他自己感到“有些小得意”,同時也覺得這是文保觀念進步的標志之一。
盼總統府照壁回歸、鼓樓修繕
縱觀30余年的文保工作生涯,楊新華覺得進步是很明顯的,“大家都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作用,越來越認同文物保護的意義。”這讓他備感欣慰,要說期待,他覺得那就是有些重視更應當落實到行動上。
比如說總統府大照壁。大照壁原本聳立在長江路總統府前,正對著總統府大門而立。這座恢宏的建築曾經是長江路上民國建築群中特色鮮明的一個。2002年大照壁在城建施工中要被拆除。“我當時趕到現場,站在搖搖欲墜的大照壁下面,要求停工,現場施工單位也同意了。但是,當天夜裡,他們就偷偷拆除了。”楊新華清楚地記得現場的驚險,一旦照壁倒下來,自己非死即傷。
被拆除後,照壁的構件被保留下來,政府部門也答應重建,不過至今還沒有恢復。
鼓樓的安全也是楊新華多年來擔憂的問題。南京的鼓樓始建於明代,是南京城中標志性的歷史建築之一。“鼓樓修過好多次,包括地鐵部門也修過,但是一直有問題,到現在還多處漏水。如果真的修好了,那怎麼會漏水呢?”楊新華覺得,如果文保資金有限,那就用到刀刃上,鼓樓的維修是一件很緊迫的事。
“我們用文物處的名義給中山陵園管理局發函,希望在摸清楚這所房子的來龍去脈之前,暫緩拆除。”停工之後,楊新華馬上找專家來研究。研究的結果是不能動:建築是一所民國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