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記住鄉愁,留住根脈,保護我們的文化記憶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

記住鄉愁,留住根脈,保護我們的文化記憶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藏藝

日期:2016/12/14 21:28: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著城市化進程,很多人蓦然發現,兒時的記憶找不到了。鄉土中國該如何構建精神家園,成了很多人思考的問題。
  昨日,在杭州市委黨校舉行首發式的《中國歷史村鎮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引起了與會學者、專家的共鳴和熱烈討論。
  這本近400頁的磚頭厚的書,是市委黨校周乾松教授16年來的研究結晶。書中深入探究了中國歷史村鎮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的深邃內涵及實踐經驗,展示了一幅中國歷史村鎮保護利用的圖景。
  主動上門約稿的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編審吳宇江等人專程從北京趕來,在杭高校教授、學者等50多人參與了學術座談會。
  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錢美仙認為,該書的出版發行,對於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中國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跑了20多個省市,200多個歷史村鎮
  “歷史村鎮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全書54萬字,作者寫了5年。該書緊扣新型城鎮化、加強歷史村鎮文化遺產保護的形勢背景,系統闡述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現狀問題與改革措施,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全面反映歷史村鎮文化遺產保護的著作。
  為什麼做這個課題?烏鎮籍學者周乾松說,自己從小深受古鎮歷史文化熏陶,記住鄉愁、留住根脈在今天具有重要意義。
  在他眼中,歷史村鎮是中國七千年文明的發源始點和基礎縮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各民族發展的智慧結晶、歷史見證和活化石,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為了做這個課題,周乾松到20多個省市200多個歷史村鎮進行了實地調研,取得大量第一手資料。
  盡管目前中國歷史村鎮整體保護狀況較好,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村鎮經歷了“農村現代化、鄉村城鎮化、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旅游開發”等多重挑戰和沖擊,持續性遭遇了建設性、開發性、旅游性、保護性破壞,“千鎮一面、萬村一貌”已成為共性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周乾松就遇到過不讓拍照甚至被指責的困惑。有些開發商封閉開發,前一天去看還有古建築,過幾天去古建築就不見了。眼睜睜看著文化遺產變成“歷史遺憾”。
  北方的朱門和照壁搬到南方村落
  “這是文化基因的錯亂”
  圍繞古村鎮的文化記憶及其保護和利用等問題,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探討。
  浙江省委黨校教育長陳立旭教授說,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共識上,我們還有欠缺。尤其是歷史村鎮保護面臨的危機,目前仍沒結束。比如說農村的土木房子倒了,但地基還在,有可能是宋代的、明代的,但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個沒有用了,是“廢墟”。不像宋代、明代的茶杯,大家肯定都不會砸。
  但是,意大利就有“廢墟”保護。羅馬廢墟、希臘廢墟都很有名,距今2000年的龐貝古城也是廢墟。但我們現在還缺乏這樣的意識。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邰惠鑫對村鎮建設中的過度商業化也深有體會,有些保護走進誤區,也許就是種傷害。“南方的村落,卻把北方的朱紅大門、照壁搬來,這是傳統文化基因的錯亂。”
  大家一致認為,加強對歷史村鎮的保護利用任重道遠,傳統風貌的保護至關重要。
  留住文化記憶,出路在哪裡?
  “慢一點,再慢一點”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周乾松教授的著作,不只是直面問題,最大的特點還在於提供了可操作性對策和保護與發展共贏的新思路。
  事實上,周乾松近年來的研究報告、課題和對策,受到多位中央領導、國家建設部領導和浙江省領導的高度評價。包括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曾兩次對周乾松的研究報告作出重要批示。
  其實不管是領導層還是學者、專家,都已經意識到了歷史村鎮保護的重要。浙江境內就有很多大學老師參與到古村落建設中,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在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周乾松教授的觀點是,不管采取什麼方法,保護第一。在對古村鎮與街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要堅持三個原則:真實性保護、完整性保護和生活延續性保護。這方面,烏鎮的保護利用是個比較好的案例。
  “歷史村鎮文化遺產保護不能過度商業化,不能急功近利,慢一點,再慢一點,保護歷史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記憶。”周乾松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