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位居全球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國”。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交融所呈現出來的歷史遺跡,都是古人留給後人的一筆殊為寶貴的無價珍寶。此次,綿延千百年、凝聚“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土司制度及其文化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讓我們更多了一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窗口,也對我們如何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1985年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到今天中國的“申遺之路”,整整走過30年。這30年,中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在物質的高速富有的同時,我們卻一度忽略對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城市,多少歷史遺跡、名人故居淹沒在城市擴張的滾滾浪潮裡?在鄉村,多少古老村落、歷史古鎮無人打理?而又有多少原本韻味純正的民俗景觀迷失在過度的旅游開發裡呢!
今天,當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文化傳承,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這個永恆的課題。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近50處世界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5個,歷史文化名鎮252個,歷史文化名村276個,這些文化遺產不可復制,也不能再造,對它們的保護應該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只有做好保護,文化遺產才能可持續利用,更好地造福於民、傳之子孫,成為民族永恆的記憶。而建立在保護基礎之上的開發,也應該堅持算好文化賬,算清社會效益賬,而不是以“搖錢樹”的思維看待文化遺產。
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阻擋,回不去的故鄉夢中猶記,就如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華僑曾感慨,少小離家的他對家鄉的印象已經模糊,唯一記得的是家鄉的小廟,臨行前他在廟裡磕頭,走的時候也是一步一回頭。當我們提倡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時候,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山水方可永存,鄉愁才能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