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壽縣古建築保護現狀令人堪憂_壽縣建築特色

壽縣古建築保護現狀令人堪憂_壽縣建築特色

日期:2016/12/14 21:26:0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導讀

古建築是中國歷史文化藝術中最具獨特魅力的部分,它見證著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傳承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完美結合的產物。壽縣是一座自然環境優美、人文底蘊豐厚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古建築既沉澱著數千年楚漢文化的痕跡,又傳承著典型的皖北建築風格,具有鮮明獨特的江淮之間地域特色。隨著時代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壽縣古建築當下正面臨著損毀、消亡的危險境地,亟需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注,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科學合理地進行搶救保護。


壽縣
建築表達:體現深沉而獨特的文化底蘊

 

壽縣現存古建築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以明、清和民國時期建築居多。壽縣古民居主要分布在壽春、正陽關、瓦埠、隱賢、安豐塘等5個鄉鎮,其中壽春鎮 82處,正陽關鎮21處,瓦埠鎮11處,隱賢鎮29處,安豐塘鎮2處,全縣總計145處,其數量位居淮南市各縣區之首,也是皖北地區保存古建築最多的縣市之一。

 

1

建築特色

壽縣傳統建築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官制建築,一類為民居建築。官制建築中有歷為國都的宮廷建築、州郡、府衙建築和宗教建築,這些建築均嚴格遵循當時國家的建築禮制。宮廷建築已經消失,現存的官制建築多為群體建築,在建築群的中軸線上設3-5進院落,建築形式多為歇山重檐、歇山單檐、硬山坡頂、筒瓦鋪面、青磚清水牆、抬梁式或抬梁穿斗式木結構,雕梁畫棟,“一麻五灰”油漆工藝,多為朱紅色和栗色色彩體系,部分大型建築群還設有跨院。民居建築中多為硬山坡頂、蝶瓦覆面、青磚清水牆,局地設有防火牆。牆體砌築多為一立一眠、一順一丁或裡生外熟的砌築方式,木質台梁式屋架,眉柱施以木雕斜撐,門坊門罩施以磚雕或木雕。由於江淮之間濕度較大,所有木質均采用“一麻五灰”油漆工藝。沿街商鋪多為前店(鋪)後居(住)或前店(鋪)後(做)坊的格局,多為圍合式2-3進院落,一層建築或兩層閣樓式建築。建築裝飾整體樸素,細節精致,一般民居均有花窗、格門,局部配飾磚雕或木雕。整體建築風格具有北方建築的厚重,西部裝飾又有南方建築的飄逸,獨具江淮之間的建築特色。概括起來說,壽縣古建築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顯山露水,官制建築和民居建築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相生相安。二是淡雅簡約,建築色彩“黑、白、灰”,建築元素“點、線、面”,建築空間“外實內虛”。三是親切宜人,建築空間以人為本、尺度相宜、至理人性、表情豐富、文化溶入。四是自由伸長,以院落、門廊為擴散節點,有形無形地變幻著建築體型結構,適應並充分利用地形。五是有機整體,與自然大地環境緊密結合,充滿一種秩序感、整體感、統一感,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六是開放兼收,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兼收並蓄,包括室外空間的開放性和室內空間的外向性。

2

文化價值

 

獨樹一幟的壽縣古建築,作為楚漢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壽縣幾千年的文明史,是古壽州社會歷史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產方式及生活習慣等在物質形態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時空文化狀態下造就出來的物質實體,表現出實用性、象征性、環境性三大地域特征,並形成了特有的皖北建築哲學理念,即:人與建築、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人與自然最本質、最直接的聯系空間。壽縣古建築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建築的選址、空間的組合、功能的布置、室內裝飾等無不體現了豐富的空間表情,這種表情相解於人們的心靈深處,是人性至理化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地域的差異性、獨特性,壽縣古建築已成為一種優秀的地域文化標志,一種文化傳統的名片,已從一種歷史傳統轉化為打造全國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資源,一個城市的文化資本,對於弘揚壽縣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文化信念,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豐富完善城鄉文化資源,實現壽縣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人類文化生態價值。

 

隱於繁華:在城鎮化的“夾層”中裹挾而行

1

現狀令人堪憂

一是自然損毀多。壽春鎮的古建築大都年久失修,且居住者多為城市低收入者,由於政府財政困難對此沒有大的投入,現大部分古建築都面臨損毀坍塌的危險。正陽關、瓦埠、隱賢三鎮都有古建面臨不同程度的損毀消失。正陽東城門內立面部分坍塌,正陽關吳繼偉住宅由於火災已消失,徐志遠住宅和林成中商鋪為正陽關的代表性建築,由於沒有得到及時養護,將面臨消失的危險。在其他兩鎮也存在同樣現象。縣保單位文物保護點因經費投入不足,均面臨損毀消失的危險。關帝廟現存大殿因年久失修,北坡屋面嚴重坍塌,大殿北牆上因長有雜樹,造成牆體嚴重開裂,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危及文物本體及周邊居民的人身安全。東岳廟因年久失修,現部分屋面已坍塌,危及文物本體及周邊過往人員的人身安全。總兵署大門(鐘鼓廳)因年久失修,現東側屋面坍塌,危及文物本體及周邊過往人員的人身安全。熙春台頂部已全面坍塌。二是安全隱患大。現在居民居住的古建築都是土木或磚木結構,其年代都在一、兩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由於長期以來保護措施不力,承重牆柱大都腐朽,加之白蟻侵害,許多梁柱等木結構被白蟻蛀空,雨雪天很容易造成倒塌。由於居住擁擠,居民一日三餐多明火做飯,有些人甚至在木板樓上生火、焚香等,隨時都容易引發火災;加之住戶家用電器增多,大部分電線老化且不規范,存在潛在的火災隱患,正陽關鎮的趙王廟就因用火不慎燒成灰燼;由於居民亂搭建占用了消防通道,有些古民居內的通道幾乎是兩人側身才能勉強通過,一旦起火將難以撲救,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都無法保障。文物部門一直存在著“兩怕”心理:晴天怕著火,雨天怕倒房。三是風貌破壞狠。壽縣古建築因人們的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為造成巨大的破壞,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毀掉了許多古建築精品,例如黉學古建築群在六七十年代因西大街改道取直被拆除,還有一些古建築在“破四舊”的洪流中被夷為平地。在以後的城市規劃和建設中,也忽視了對古建築的保護,如建原百貨大樓時拆除了許統領公館、余家公館等古建築,壽縣二中擴建時拆除了火神廟。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古城改造”之風對古建築、古街區破壞尤為嚴重,在棋盤街、北大街、西大寺巷等街區改造中,相繼拆除了棋盤街古建築群、淮堤庵、狀元府、太夫第、武定堂以及北大街的沿街商鋪和前店後坊等一大批古建築,壽縣古建築因此遭受滅頂之災,數量銳減,原始風貌蕩然無存。

2

問題令人警醒

壽縣古建築存在上述問題並面臨著進一步被毀壞或毀滅的厄運,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保護意識不強。調查資料顯示,壽縣古建築90%以上的產權均為私有,僅有少量部分屬於房產、水利、宗教等部門集體所有。相關單位對保護古建築認識不足,對古建築的歷史價值了解不多。居住在古建築裡的人基本上是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居民,或下崗職工、或孤寡老人、或進城做工的農民,這些人保護文物意識差,既不知道怎樣保護,也無能力去保護,甚至隨意搭建,破壞了古建築的整體結構,毀掉了許多珍貴的建築遺產。二是保護經費不足。一方面,房管部門收取古建築中的居民的租金低,每平方米1元的月租不夠基本維修費。另一方面,除省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專項資金投入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幾乎未有投入,全縣85%以上的文物點(古建築)無錢維修,處於自生自滅的純自然狀態,其中有40%的古建築面臨消亡的危險,正陽關、隱賢、瓦埠三個古鎮的古建築現狀更為慘烈,高大寬敞的小洋樓與破敗不堪的古建築形成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構成一幅極不和諧的古鎮圖景。

和諧共存:以深遠的睿智思考遺產的未來

 

古建築作為歷史文化古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可以利用推動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資料。因此,當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加以保護,然後才是合理利用。為此建議:

 
 

01

 

提高認識,切實增強保護意識。

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文化底蘊就沒有靈氣。城市特色不僅反映在一些標志性建築上,還體現在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古建築就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在向人們展示先輩們勤勞智慧的同時,還展示了建築理念和藝術風格。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古建築來追溯和感悟歷史的風雲,並從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結合時代精神不斷地加以繼承和發展。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經濟,對於處於經濟劣勢的壽縣來說,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創造財富,文化可出投資環境,文化可以出生產力。尤其在打造“淮壽歷史文化長廊”、實施“文化旅游特色化”、建設“南工北旅生態縣”的今天,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政策利好、環境趨優、常態出新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壽縣古建築保護工作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廣大干部和市民了解搶救和保護古建築的必要性、緊迫性,從而切實增強保護古建築文物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自覺性。文化、旅游、房管、住建、財政、規劃、行政執法等部門都要把保護好、管理好古建築文物,當作義不容辭責任,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文化、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要積極做好宣傳工作,重點宣傳古建築文物的藝術價值和歷史魅力,突出宣傳保護古建築文物的重要性,提高廣大市民保護古建築的意識。

02

 

創新思路,正確處理相互關系。

一是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要迅速組織專家學者對壽縣古建築進行詳細普查,逐棟進行評估和鑒定,摸清家底,劃分類別,建立起古建築文物檔案,對於現存的古建築要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實行掛牌保護。為了實現科學合理的保護現存古建築,可采取“三個一批”的辦法,即:搶救一批,對那些損毀較重的古建築,采取搶救性保護;拆除一批,對那些裹挾在古建築內或周邊雜亂無章的現代建築進行拆除,還古建築的原來風貌;恢復一批,對建築群殘缺的建築和代表城市功能的典型建築,采取恢復一批的辦法,還其建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二是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結合壽縣古建築分布情況和保存現狀,將古建築保護工作納入正在編制的壽縣文化事業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實施搶救性保護。按照“突出古城,兼顧古鎮”的原則,以壽縣城古建築搶救保護帶動正陽關、隱賢、瓦埠三個古鎮搶救性保護工作,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統籌推進城鄉古建築保護工作。三是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所謂“大”是指有重點地保護那些有價值較完整的古建築,恢復一些名氣大的古建築,如關帝廟、劉少海宅、大夫第建築群等;所謂“小”是對散落在民間有藝術價值的古建築構件如石雕、木刻、條石、柱礎等,由文物部門進行摸底登記,有償回收,以利於在恢復和維修其它古建築時派上用場。四是處理好“管”與“放”的關系。“管”就是文物管理部門要對古建築及其一些重點有價值的零部件進行登記造冊,落實管理人員。房管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好防蟲(白蟻)、防漏、防火、防倒塌工作,杜絕居民亂拆亂建。“放”就是放手讓社會方方面面參與管理,對於重點古建築可鼓勵一些社會團體或個人出資修繕,取得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在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利用,也可選有責任心的住戶參與管理。

03

 

科學規劃,打造重點保護區域。

按照“整修一線、恢復兩類、開發三處、保護四片”的思路,加強對現有古建築的規劃和修葺保護。一是整修一線:即以壽縣古城為核心,以正陽關、隱賢、瓦埠、安豐塘等四鎮為重點的古建築保護環線。二是恢復兩類:恢復能代表城市級別的官制類建築和宗教類建築,如壽州州署、總兵署、狀元府、關帝廟、火神廟和城皇廟等。三是開發三處:即以正陽關、隱賢、瓦埠三個古鎮為重點,按照“總體規劃,分年實施”的原則,逐步恢復和開發三大古鎮的歷史人文資源,重現歷史文化古鎮風貌。四是保護四片:即以壽縣古城四條大街為界線,東南片(紅星社區)重點保護修繕原縣政府大院內的三座蘇式建築、東十房建築群、郭家花園建築群等古建築;東北片(建設社區)重點保護修繕總兵署大門、壽州州署、狀元府、劉少海宅、陝西會館等古建築;西北片(新民社區)重點保護修繕樊家布店建築群、孫毓筠故居建築群、文藏宮建築群等古建築;西南片(民主社區)重點保護修繕孫家糧庫建築群、高台子建築群、司徒越故居建築群、孫蟠大夫第建築群、西十房建築群和春華醫院等古建築。

04

 

強化措施,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一是落實保護責任。迅速成立壽縣古建築文物管理機構,加大縣鄉兩級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制定出台《壽縣古民居保護管理辦法》。建立縣、鄉(鎮)、社區(村委會)、單位或個人四級保護網,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城鄉聯動保護網絡。開展對全縣古建築的普查和建檔,古建築的保護要落實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按照保護管理辦法,實行掛牌保護,每年對古建築保護情況進行1—2次督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二是落實保護經費。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一章第十條“國家發展文物保護事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的規定,積極向國家、省、市申報爭取文保單位專項補助經費,將古建築保護經費列入縣財政年度預算,將收取的房租全部用於古建築維修。三是落實保護措施。首先要逐步減少古建築中居住人員的密度,要加快公租房建設,特別是應該建一些小面積的公租房,盡快將古建築中的居民疏散出去;其次是拆除古建築內外的違章建築,對古建築進行維修;同時要制訂嚴格的防火、防雷、防盜、防破壞的“四防” 措施,對於肆意毀壞古建築文物,偷竊、盜賣古建築構件等違法行為要進行嚴厲打擊,為壽縣古建築保護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