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博物館的晉侯墓地遺址陳列,是目前國內展示兩周時期遺址的博物館中,展示遺跡數量最多、遺址規格較高的一個展覽,也是這座遺址博物館展覽的重中之重。晉侯墓地遺址展共展出四組九座墓葬(其中三組為一侯一夫人墓、一組為一侯兩夫人墓)和三座車馬坑,共12處遺跡,都是晉國早期侯爵和夫人級別的墓葬和車馬坑。
晉侯墓地的發掘工作完成後,為了保護遺址,工作人員對墓葬進行了原地回填保護,而對已發掘的1 號車馬坑采取了原地保留展示、科學保護的措施。由於發掘時間早晚、保存狀況不同,第二次發掘時發現這些墓葬的墓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墓壁塌陷、墓口墓道難以尋覓的情況,甚至有一組墓的隔梁已經被破壞。
晉侯墓地的墓葬、車馬坑等遺跡,屬於典型的土遺址,非常脆弱,如果保護不當,就會危及遺址的保存甚至毀滅遺址。為此,在保持遺址原
狀和遺址安全的前提下,對遺址進行了科學的修復加固。首先,采用工程措施對它們進行了機械加固,又經過多次試驗,按照第一次發掘回填後經過長期和回填土摩擦、又經雨水侵滲形成的結合面,對墓圹和墓道的坑壁進行了復原。邀請有關專家到現場檢查、測評,認為基本上恢復了遺址的原狀。之後,按照發掘報告中記載的發掘場景照片,開始與布展單位討論、制定墓室展示方案。經過多次修改和調整,理出了這樣一條展示思路:保持遺址文化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找准特點,對症下藥,區別對待,不做假失真,不雷同重復,力爭達到真實性和可看性結合、識別性和欣賞性融為一體的展示效果。
墓葬M113、M114 組。這是晉國第一代國君燮父和夫人墓,也是晉侯墓地中時代最早、墓葬最深的一組墓葬。M114 燮父的墓葬深度為11米,M113 燮父夫人的墓葬則深達14.5 米,均為甲字形墓,M113 的底部墓壁以內還有流沙,有塌陷隱患;M114 出土了晉侯墓地出土的標志性文物——鳥尊。為了保證墓圹的牢固,除了對墓口沿和中間的墓壁進行加固以外,博物館對M113 的底部進行了錨桿加鋼筋網的焊接支撐,用混凝土灌漿後,形成強度較高的牆體,增強了坑壁的穩定性。M114 在發掘時保存了二層台上擺放的入葬時拆放的車輪,墓室底部還有早年被盜挖時留下的爆炸坑。博物館將這些遺物、遺跡完整保留下來,並進行了技術修復,使之保持了原始的模樣。同時,還仿制了鳥尊等相關文物,按照發掘時的位置進行擺放,在墓室底部安裝了冷光源的LED 射燈,對墓葬中重要的區域、文化信息進行標識。觀眾從地面向下俯瞰,墓葬場景清晰真切,真實形象。
墓葬M8、31 組。這是一組積石積炭墓,其中M8 晉獻侯墓為一椁一棺,M31 為一椁雙棺。采用橫剖、縱剖的形式,展示這組墓葬的棺椁形
制和晉系高等級貴族墓葬特有的積石積炭墓,是這一組墓葬展示的重點。在二次發掘時,就將原始的木炭裝袋保存下來,以備後用。為了讓觀眾看清這類墓葬的埋葬方式,博物館對兩座墓葬中的一座采取橫剖面展示,另一座采取縱剖面展示。布展時將隨葬品、原始的木炭和石塊按原樣擺放,復原後的墓室內,棺椁之間、棺椁與積石積炭之間,以及兩者與隨葬器物之間的場景關系就一目了然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墓葬M64、M62、M63 組。這一組墓葬是晉侯墓地發掘的唯一一組一侯兩夫人墓。依照發掘報告,對M64、M62 兩座墓,按照原發掘場景進行復原。M63 是所有墓葬中唯一一座中字形大墓(其余都是甲字形墓),也是出土玉器數量最多、品類最全的一座墓,出土的器物多達4280件,僅玉器就有800 多件。為了更加完整地展示這座墓葬,在M63 兩條墓道中架設了木質棧道,並在墓室上方鋪設了鋼化玻璃,墓室中復原展示了隨葬器物的擺放形式、棺椁結構等場景。觀眾不僅可以從地面俯瞰,還可以穿過棧道,通過鋼化玻璃近距離參觀,更加真切地感受墓葬的奢華和西周時期的隨葬制度、用玉制度。
墓葬M91、M92 組。在二次發掘時,工作人員發現這組墓中間的隔梁已經破壞,只留下距墓室以上僅有1 米多高的殘跡。這組墓還是晉侯墓地中唯一一組墓主人頭向朝南(其余都是頭向朝北)的墓葬,而且M92 晉靖侯夫人墓的棺椁還發生了偏移。為了弄清這些疑問,博物館專門請當時參加發掘的考古人員和參與回填的農民工到現場咨詢請教。由於時間較久,有些問題,比如墓主人的頭向問題,一時找不到答案。為了如實展示當時的場景,將已經破壞的隔梁進行復原,按照發掘報告復原展示椁室和棺室、擺放文物復制品,再現了入葬和發掘時的真實場景。對於存在的疑問,我們也如實展示,留給專家和考古愛好者研究的空間。
車馬坑K1、2、3 組。1 號車馬坑東西長21 米,南北寬15 米,陪葬車輛48 輛,陪葬戰馬至少105 匹,是目前我國發現的西周時期陪葬車輛最多、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反映了晉國在西周時期強盛的軍事實力。在博物館基建施工開始,博物館就要求施工單位采取專門措施對該車馬坑進行保護,並要求保持長期不間斷通風,保證車馬坑內空氣流通,確保車馬遺跡完好無損。同時,還在車馬坑四周設置了擋水牆,阻止地下水流入滲侵。施工結束後,又邀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車馬遺跡進行修復和加固,對坑壁進行了復原修整,不僅增加了觀瞻性,還提高了強度和穩定性,達到了延長保護期的目的。由於2 號、3 號車馬坑還沒有發掘,我們就在2 號車馬坑原址上,按1:1 的比例復制了8 輛車,在3 號車馬坑上按1:1.3 的比例復制了一輛戰車和兩匹戰馬,以使觀眾更直觀地了解西周時期的車輛形制以及用車制度,感受那段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歷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在2 號車馬坑還預留了一部分空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考古發掘和遺址展示同時進行,使得游客除參觀遺址外,還能了解更多考古工作知識,為將來遺址保護和研究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根據遺址博物館的特點,在陳列布展上注重多種展示方式的結合,忌雷同、重復,避免觀眾產生感官疲勞,營造出一墓一景、步近景移的展陳效果。在環境布置上,我們還將展廳的牆面、支撐柱等噴塗成暖色;通過棕紅、米黃底色的異形展板,展示了有關晉國歷史、兩周時期的各種禮制、車輛形制和隨葬制度等知識。通過環境渲染,創造出一種舒適、溫暖而又莊重嚴肅的參觀環境,使觀眾在參觀時,既不會引起視覺疲勞,又能在輕松的環境中受到知識性教育和愉悅性享受。土遺址本身由於內涵深奧,如果要使游客完全理解遺址的價值意義,僅靠遺址本體不可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為此,我們采用了多媒體觸摸屏,觀眾可以在此選擇觀看全國各地發現的兩周時期的車馬坑信息、積石積炭墓的營造過程等信息,充分調動了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大大豐富了參觀內容。
晉侯墓地遺址,是晉國悠久文明的重要載體,文化內涵豐富,晉國博物館的遺址保護和展示工作,讓公眾認識到晉侯墓地遺址的價值,了解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從而實現遺址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教育功能,提高大眾遺址保護意識,傳播遺址的社會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