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陵通鑒―南宋
日期:2016/12/15 1:05: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北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這就給後妃參與政事提供了方便條件。劉皇後臨朝聽政長達十一年,死後谥"莊憲明肅",史無前例。在這之後宋代凡稱別的皇後,谥號都由以前的兩個字增加到四個字,反映了皇後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禮法上得到了承認。北宋後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寢制度上,表現為皇後單獨起陵。在鞏縣共有二十一個後陵,建制和帝陵相同,僅僅是規模略遜。
北宋滅亡之後,鞏縣八陵都遭到了破壞。據傳,有一次劉豫從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寶碗,認定不是一般民間所有,便盤查出是出自於哲宗的永泰陵,於是組織了"河南淘沙隊",就是皇陵的盜掘隊。永泰陵被掘開後,珍寶被洗劫一空,屍骨暴露在外。從此不僅北宋諸陵被挖掘殆盡,甚至連民間冢墓也沒有幸免的。金滅亡後,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區,一切地面建築除石雕外都被"盡犁為墟。""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
南宋六陵
南朝是北宋亡國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皇帝昏庸無能,苟且偷安,朝政腐敗,有詩諷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九個皇帝中的六個都葬在紹興,後人稱為"攢宮"。南宋的陵園建築大體沿襲北宋,但是規模已經遠遠不如鞏縣宋陵,既沒有高崇的陵台,也沒有神道兩側制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來的破壞,現在陵區已經荒煙蔓草了。原有的諸陵只剩下幾個土墩頭和明代以後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
元世祖的時候,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琏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楊琏真伽和僧允澤率領部眾蜂擁到陵前,陵使竭力抗爭,不讓他們開陵。允澤拔刀相逼,陵使無奈大哭而去。盜賊們打開理宗的棺蓋時,一股白氣沖出,只見理宗安臥如睡,珠光寶氣,萦繞其身。棺底墊著織棉,包著金絲網罩。棺中的寶物被搶劫一空後,歹徒又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口內含的夜明珠,瀝取腹內的水銀。理宗原想保護自己的屍體不朽,卻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場。
據史料記載,他們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交加白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而帝王屍骨卻拋棄在草莽之間。當時有紹興人唐珏,聞之悲痛不已。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裡少壯輩。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說:"今請諸君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將官把手,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說:"此事我早已運籌,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大家應諾。唐珏拿出備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復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種上冬青樹,以為標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謝眾人,七日之後,楊琏真伽復取理宗頭顱,截為飲器,有下令裹取諸帝骨骸,部眾只得雜以牛馬枯骨拾來,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以示制勝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目不忍睹,《南宋雜事詩》有雲:
故宮思見舊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
領訪魚影香骨案,更從何處哭哭靈。
南宋少帝趙邴陵
少帝趙邴陵在現在的廣東省深圳市的赤灣,天後廟的西南。赤灣在珠江口的東岸,面 瀕伶仃洋,背靠大南山,地域十分壯觀。曾有詩人贊美道"日照瓊珠明島外,風生麟角起雲根。
趙邴是南宋趙基的兒子。元軍攻破臨安以後,抗元將領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趙邴為帝,在廣東繼續抗元。後來,南宋的降將張弘范引元軍大舉進犯廣東,水陸兩路夾擊宋軍。陸秀夫見大事已去,就抱著少帝趙邴從崖門的巨石上跳海殉國。於是宋朝宣告滅亡。事後,張弘范在崖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以顯示他叛宋投元的戰功。到了明代,張弘范所镌刻的字跡全部背鏟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給人民心靈上留下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