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古鎮時代:古鎮廠商最關注的八大問題
日期:2016/12/16 18:00:37   編輯:古代建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著各地電光源產業基地的迅速崛起,以及古鎮產業集群的不斷完善,燈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燈都人普遍認為,後古鎮時代已經來臨了。此期,本報深入走訪了古鎮產區近80家燈飾照明企業以及全國近50位商家,將他們對古鎮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看法匯總,希望集思廣益,以此喚起業內人士對古鎮蛻變的關注。
1、政企溝通不暢
■關鍵詞 同床異夢
“我們新光源企業在燈飾之都是嘗鮮者,5年來,可謂一路摸著石頭過河,政府的態度,戰略規劃,具體施政步驟,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在產業基地的發展之路上,政企雙方似乎都在低頭拉車,卻甚少抬頭攜手,共同進退。這種狀態無異於‘同床異夢’,成本頗大。”采訪中,一位經過打拼已擁有數千萬年產值的LED 企業主一口氣說出了這些話。
LED 在燈飾之都發展時間,相對而言並不算長,新光源企業主說出這樣的肺腑之言,也表示,在這個老牌產業基地,“新銳”在“傳統”的懷抱中發展所遇到的尴尬。而此類尴尬源於溝通不暢。
在調查中,95%的廠商均認為:古鎮燈飾產品在全國銷量仍舊穩居高位,達到70%以上。可見“中國燈飾之都”的金字招牌依舊風光。何況今年政府明確表示:古鎮將全力拓展LED技術應用領域及太陽能光伏照明產業,力爭到2012年建成全市省級新能源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凡此種種順應發展潮流的舉動,換來的卻是不少企業主的無奈和不理解。有業內人士認為,行業協會和主流媒體應該挺身而出,為成長中的企業搭建與政府保持適時溝通的橋梁。
2、產品抄襲成風,價格戰嚴重
■關鍵詞 創新乏力
古鎮十裡燈街全國絕無僅有,歷來為國內外采購商所推崇。但門前顯眼處的“同行免進,面斥不雅”字樣卻風行。管中窺豹,經過多年發展,燈都在冊登記企業已超過6000家,而匿藏旮旯、铤而走險的三無作坊也為數不少。產業集群過於集中所產生的抄襲成風、產品雷同竟成燈都發展最大瓶頸。據調查統計,當前古鎮企業遇到的困難近九成直指“創新難、同行惡性競爭激烈”,而全國“到古鎮采購的最大成本”有73%的商家表示是“產品同質化”。
僅靠模仿而導致同質嚴重,惰性橫生而創新乏力。外貿的訂單也被那些貼上知名品牌商標的三無企業分流,除了成就老板個人的創業“夢想”之外,帶給行業的就是無序競爭。
3、燈飾比重過大,品類比例失衡
■關鍵詞 單薄
今年,勝球集團的旗艦門市從一樓主力產品——水晶燈的專區“挖”出一塊,作為LED 新產品的情景展示。董事長區成聰毫不客氣地指出:“燈都主要優勢是燈飾類產品的集群,而燈飾不像光源,難以走量、做大做強。如果現在單靠燈飾產品要想持續擦亮燈都金字招牌,已力不從心。我覺得,必須積極推進新節能光源如LED 等產品的發展。否則產業集群過於單薄,未必能承受未來的風浪。”
其實,一直以來,各地“燈飾之鄉”、“燈具之都”、“燈具之鄉”等概念,無時無刻不在瓜分著燈都古鎮的品牌效應。調查顯示,85%的商家認為有必要增加古鎮的燈具品類,其中大部分希望是LED 等節能光源的“加盟”。近兩年,電光源基地的打造炙手可熱,如光都雲霄、南海羅村的迅速崛起,而古鎮周邊區域發展LED 產業也動作頻頻,如江門、小榄、板芙等。
4、人才供給 後勁不足
■關鍵詞“寧挖不養”
今年珠三角燈飾照明企業大多遭遇不同程度的招工難,產業基地的情況尤其突出。調查所得古鎮企業缺工比例為:技術工:65%;營銷人員:60%;營銷管理人員:25%。燈飾企業缺設計人才,光源企業缺技術人才,規模企業缺管理人才,新銳企業缺營銷人才等,這些“缺”都嚴重制約了古鎮的發展。
正是因為育人不易,一些急於求才或沒培養條件的企業就會以高薪挖角的方式來“挖人”,而設計者中又不乏急功近利之人。“其實,古鎮真的非常需要建一家與企業合作緊密的技術人才學校,現在古鎮隨處可見都是招聘設計人才的廣告。‘寧挖不養’,大家都不願承擔行業後備力量的培養,產業如何能健康發展?”去年在高校開設燈具造型專業班的勝球集團董事長區成聰,不僅為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著急,也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擔憂。
5、土地成本過高 企業難以壯大
■關鍵詞 土地
“同益工業園區的土地每畝現在已經漲到100多萬元。土地成本的飙升、工業用地的嚴控是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外遷的主要原因。就連澳克士照明也在江門建起了百畝新工業園。”一位生產花燈11年的本地老板說道。
據有關行業人士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從古鎮遷出,到江門、橫欄等地建總部廠房的品牌企業就有近千 家。產區經濟繁榮與否,在企業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取決於品牌企業的數量與產值。現在看看行業內的單品冠軍與推薦品牌,真正在古鎮的企業到底有幾家呢?
6、賣場供不應求,租金壓力大
■關鍵詞 租金包袱
“古鎮人為自己打工,外地人為租金打工。”這個流傳頗廣的俗話最常掛在燈飾一條街門市裡的銷售負責人嘴邊。本地人因為掌握著土地這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而可以衣食無憂,因此坐商觀念至上;外地人因為土地太貴,不能落地生根,要麼賺了就走,要麼擇鄰而居,只留門市接待零單與外銷。
“從某種意義來說,燈飾是手工藝術品。只要品質過關,古鎮大量的三五十個人的工廠其實是最有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了。而偏偏是這些最需要發展空間的企業為租金所累,背負著這個最大的包袱一直步履維艱。租金成本占據利潤大半,設計和研發自然滯後。這恐怕也是古鎮燈飾企業一直沒有多少大品牌的原因。”
7、專利意識單薄,市場監管難
■關鍵詞 維“權”
“三無企業”對市場的擾亂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燈都三無企業“年年打年年有”,難以根絕,以致燈具產品整體抽查合格率一直在低位徘徊,甚至還拉低了國家監督抽檢廣東省燈具產品的合格率水平。而企業想做出品牌就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
去年年底,艾克詩頓和法院的接觸“親密”起來了。總經理李更勇正指揮著一場許多同行看起來“徒勞無功”的戰役:拿出50萬元的專款來和眾多仿冒者“較真”——打官司。手上拿著數十本專利證書的李更勇雖然理直氣壯,但同時也向記者表達出自己的無奈:單靠企業維權,在整個抄襲頑疾根深蒂固的行業而言,很可能只是一圈漣漪,作用有限。這可能也是眾多企業共同遭遇。
8、產業配套環境 差強人意
■關鍵詞 滯後
“留住人,才能留住人才。”采訪中,即使古鎮本地人對古鎮的人居環境也頗有微詞,其中提得最多的是交通問題。“沒有一天不堵車”,塞車一方面象征著燈都的繁華,另一方面也阻礙了商貿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