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樂器唢吶在我國的歷史起源以及流傳
日期:2016/12/14 22:02: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唢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唢吶。”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唢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吶,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唢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唢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唢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唢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唢吶是中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