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莊園從榆次出發,沿108國道南行不遠,在青翠平坦的大片田地間,兀然矗立著一座旌旗招展、檐牙高啄的城樓,如海市蜃樓般充滿迷幻色彩,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片規模龐大的建築竟然並非一座城池,它僅僅屬於一個家族,一個在中國外貿史上赫赫有名的家族—榆次常家。
常家從明代末年開始經商,在康乾盛世時期執中俄茶葉貿易之牛耳長達百年。常家在位於華南的武夷山制茶,運輸到今天俄蒙邊境的恰克圖銷售,運茶之路綿延萬裡,今天飛機飛越這段航程,也要數小時之久,這樣的跋山涉水,這樣的關山遠隔,當時的常家是用馬車、駝隊一步步走過來的,即便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也是一條了不起的長途商路。常家事業能夠興盛百余年,與其“學而優則賈”的家訓不無關系,常家不遺余力,辦學育人,將優秀的文化人才不斷輸送到商業第一線,用儒家思想指導經營活動,被稱為“中國儒商第一家”。商業繁榮的同時,在科舉中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的亦達百余人,那些“大夫第”士第”、“武德第”的牌匾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掛得上的。
享有儒商第一的盛譽,甭管是由來已久,還是商業炒作,常家莊園中那種儒雅的文化氣息畢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各院落的命名就是很好的例子,都帶著個“和”字,如貴和堂、雍和堂、慎和堂等,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為貴”的思想很多晉商大院都設有私塾、書房等陶冶情操、培育後代的學習場所,而常家“石芸軒書院”的規模和藏品都首屈一指,其書法收藏“聽雨樓法帖”、“石芸軒法帖”荟萃了從唐代到清中葉諸多大家作品,真草篆隸,翰墨飄香,法帖統統被雕刻在青石上,富於曲線變化的書法竟然可以用硬邦邦的石頭來表現精湛絕倫的書法藝術與爐火純青的石雕技藝結合得天衣無縫,讓人不禁歎服於前輩工匠的無所不能,御筆亭裡還收集了四十四帝後的墨寶,上自夏禹,下至清末溥儀,也不知道那些先秦墨跡究竟是如何流傳出來的字雖然有風骨之別、高下之分,但運筆、間架中都能透出幾分功力,看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大都受過良好的書法訓練,不過像康熙帝那樣字寫得好、國家也治理得好的皇帝確鳳毛麟角。
常家莊園的楹聯是另一道不容錯過的風景,有些歲月留痕、已滲出銅銹般的青綠,有的新鮮爐、閃爍著金粉的光芒。寥寥兩行字,浸透著隽永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智慧,楹聯內容看似信手拈與所處位置又甚為貼切,祠堂門口“卜地辋川百代兒孫承德澤,名堂燕翼一脈先祖紹嘉猷”的功頌德,一到花園就變成了“魚躍龍翔瀛海新波添夜雨,鸾棲鳳哕南山喬木長春陰”的曲徑通幽。院落的楹聯則俨然一部勵志標語大全,有誇耀藏書豐富的:“庭有余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唐詩晉字漢文章三墳五典都是日常家用,四書六經原本濟世文章”;有教導勤儉持家、耕傳家的,“紹祖宗一脈克勤克儉,教兒孫兩事曰讀曰耕”、“浩博旁通,詩書上不許儉;雍容儒雅,食邊只要勤”;有傳授人生理念的,“擁林萬畝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做文即做人文字和用典紛繁復雜,卻萬變不離其宗,念念不忘詩書繼世的傳統,字字緊扣身立德之主題,細細品味著楹聯的言中深意,撲面而來的是常家不變的儒商情懷。
常家的儒學修為不僅體現在字面上,也表現在行動中。晉中地區曾經遭受嚴重旱災,常家卻偏偏選在這個時候修建戲樓,而且告訴鄉親們,只要來參加勞動,工作一天就管一天的飯,旱災持續了三年,戲樓也修了三年。在行善事的同時注意保全受施者的尊嚴,這是做善事的最高境界,常家人的善良和智慧在這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今出錢的、出力的早已不在人世,這座戲樓依然立在常家的祠堂院中,戲雖然有曲終人散之時,常家的這一善舉卻將傳唱百年走過威嚴肅穆、氣勢非凡的常家祠堂,走過木雕華美、磚雕精致的貴和堂,常家花園“靜園”讓我有驚艷之感,疏朗大方空靈通透的布局,既有北方園林的大氣質樸,又融入江南園林的細膩精巧。看夠了鱗次栉比的青磚灰瓦,視野已經被固定成窄窄的一片天,靜園則將這種壓抑的感覺一掃而空,整個莊園如同一幅古代文人山水畫,在靜園表現出貿白”的意境:極目遠眺,近處波光粼粼、屋頂高低錯落,遠處沃野千裡、綠樹成行,一派田園風光,常家先輩大概也曾站在這裡眺望歸來的商隊吧。
馬蹄聲在歷史長廊中悄然隱去,常家的故事也逐漸成為久遠的傳奇,有形的財富凝結成一方蔚為壯觀的宅院,為後人開發旅游提供了載體,而常家無形的財富商儒結合、商儒相長的傳統又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傳承和發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