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城市喧囂的古鎮 —— 西興老街
日期:2016/12/16 17:34:43   編輯:古代建築
遠離城市喧囂的古鎮 —— 西興老街 —— 靜淌在歲月河流中的老街文化,很值得回味 “等到風景都看透,我願意陪你看細水長流。”在這個都市化現代化快節奏的新時代,陽春白雪縱然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風景過後,下裡巴人也別具風味。名牌旗艦店,五星大酒店,大型博覽會等等,當一座城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高速發展、風景變遷之時,在這個城市的某處地方某個角落,還有一些風景幾十年如一日,維持著最初的簡單質樸模樣,比如蕭山老街。 落後而開放的 西興老街 蕭山以前有一條老街,叫西興老街(現屬濱江區),似乎以一種亘古不變的姿態維持著幾十年的街景:坑坑窪窪的水泥路,層層堆砌的磚瓦屋頂,水泥的牆,木制的房門,柱狀的水泥桿子間縱橫交錯的天線,街坊鄰居彼此熟絡,陳舊的家具,灰黑的灶台,一切都是舊的,也是老的。 老街是落後的。沒有防盜窗防盜門的阻隔與分離,沒有都市裡的珠光寶氣和璀璨華燈,也沒有行人間匆促的腳步和憂慮的臉龐,有的是那絲悠閒與恬靜。 老街也是開放的。炎熱的夏季,只需要一把蒲扇一把椅,茶余飯後走家串巷,街頭街尾,往來親密,笑聲爽朗。此時的人們不需要太多的物質需求,不需要太多的煩憂困擾。他們的生活不同於時下流行的“蝸居”、“蟻族”,老街的百姓靠著自己的小手藝,理發、修車等來維持生計,粗茶淡飯就是一天。 原來日子還可以這樣過,無憂且簡單純粹。這種平淡而古樸的生活也日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老街文化。當落霞晚照,倦鳥歸巢,屋頂袅袅炊煙升起,彼時的老街仿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遺世而潇灑地存在著。 退休後 老夫妻倆回老街養老 40年代出生的周老伯現在又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幾十年前熟悉的這片土地。對他而言,在外工作了那麼多年,最後能回到這片令人感到平靜的土地養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外面工作了幾十年,最後還是選擇和老婆回到了老家,不僅是因為人老了要落葉歸根,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邊生活得很自由。現在兒女們大了也在外面闖蕩,但是他們也經常回來看看我們,看看他們小時候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從周老伯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老街的深厚情感。 現在的老街也開始有許多新鮮的血液灌注進來,街上很多的小吃店和小賣部都是外地人開的。但是50多歲的陳大伯卻是在老街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居民,從自己出生起就幾乎沒有離開過老街,講起老街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 陳老伯給筆者介紹說:“小時候聽大人說西興街是條非常繁華的街道,有很多來往的船只來到這邊停靠,運送的都是一些鹽啊糖啊之類的貨物。從紹興等地過來要運往杭州、上海的貨物都要在這邊中轉,所以當時這邊的經濟還是十分發達的。現在交通越來越便利了,西興就開始慢慢衰敗了,年輕人都跑到西興周邊或者更遠的地方去工作,我的三個姐姐也都嫁到外地去了。” 鼎盛時期的72家半“過塘行” 陳大伯給筆者推薦了一個人,他是老街上最有文化的人之一,教了幾十年書現在離休在家的吳雲老師。講到老街的歷史,這對編寫過《西興古詩百首》、《西興歷史故事》等書籍的吳老自是不在話下:“西興老街西端連著浙東古運河的源頭,是全長250多公裡的浙東古運河的起源之地,途經蕭山、紹興、上虞、余姚、寧波,在鎮海城南注入東海。浙東運河的源頭見證了西興作為交通要沖,成為商旅繁盛之地的必然。” 吳老師今年已80高齡,講起西興的過去,依然思路清晰:“西興在剛解放時還是很熱鬧的,那時候的交通沒有現在方便,水運還是一種較重要的運輸方式。西興作為連結各地的樞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時候來往的客商很多,應運而生這邊也開了很多家‘過塘行’” 在西興商貿鼎盛的時期,西興最多出現了72家半的“過塘行”,讀者也許奇怪怎麼會有半家“過塘行”,這是因為這72家“過塘行”是一年四季都營業的,但是這個特殊的半家“過塘行”由於只是過鳝魚等季節性的貨品,並不是全年營業的,所以被大家戲稱為半家“過塘行”。在運河的兩岸還有一排排的“美人靠”,很多負責搬運的工人就倚著這些大石頭等待船只的到來。這些古老的東西見證了古街昔日的繁華。 |
蕭山老街簡介
明代,一批古鎮老街基本定型,明嘉靖《蕭山縣志》載,其時有三市三鎮。三市,即縣市、臨浦市、長山市;三鎮,即西興鎮、漁浦鎮、錢清鎮。到了清末民初,隨著近代民族資本的壯大,一批古鎮街市漸趨成熟鼎盛。不但表現在街市規模擴大,經營門類齊全、商品種類多樣,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如臨浦的米市,所前的鹽市和水果市場,縣城的土布市場,瓜瀝和長山的棉花市場,臨浦、義橋、聞堰的竹木市場,河上、戴村的土紙市場,長河的煙葉市場,坎山的蠶繭市場,長巷的蒲包市場等等。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集鎮由明代的三市三鎮發展到28個,如聞堰、所前、衙前、瓜瀝、戴村、義橋、河上、樓塔、尖山、徑游、頭蓬、赭山、莫家港、長河(今濱江區)、浦沿(今濱江區)等。
蕭山現存古鎮老街,尚有樓塔、河上、戴村、臨浦、義橋、徑游、歡潭、山頭埠、所前、衙前、長巷、瓜瀝、黨山、坎山、靖江、義盛、頭蓬、赭山、長山等二十來個,數量十分可觀。盡管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古鎮的舊有輪廓和老街的基本格局未變,其中少數老街還相當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