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非遺傳承,觀眾比演員重要

非遺傳承,觀眾比演員重要

日期:2016/12/14 9:45: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後繼乏人是中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不得不面對的“苦惱”。然而在海寧,隨著地方政府的推動,一批高學歷的年輕人正在主動靠近皮影戲,立志成為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後繼者。“80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成了皮影戲演員,無論怎麼說都是好事一樁,這也得益於當地政府重視,這些年輕的非遺“學徒”每年會獲得6000元補助,外出演出還有80至100元的演出補貼,不過,盡管如此,他們的年收入也就徘徊在2萬元左右,非遺傳承依然堪憂。
    前景堪憂是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就拿戲曲戲劇來說,上世紀50年代,我國有戲曲戲劇368個種類,到上世紀80年代初減少到317個,2005年只剩下267個,其中一半劇種只能業余演出,有60個劇種沒有保存音像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於人而存在,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因而“人”成了它最脆弱的部分。表面上看,這些好東西傳承不下去在於缺乏“演員”,而實際上它們缺乏的是觀眾,應該的邏輯順序是,觀眾有了,東西火了,演員有了。
  基於此理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切入點在於找尋觀眾。近日在杭州一個古城景點,記者注意到一位賣糖畫的生意人,10分鐘不到,就賣出去七八個,而且價格不便宜,10元一個。這種糖畫不算新事物,以往都是走街串巷來賣,價格不高,賣的也不多,在契合了景點,進入景區後,效果立馬不一樣了。這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啟示是,找准了市場,就會煥發出別樣的活力來。當前,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上,手段還是等、靠、要,沒有拿出勁來去找市場、找生存的空間,最終往往逃不過斷檔的命運。之所以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於這東西本身是有魅力的,而在當下,再好的東西,沒有按照市場規律來辦,結果只能是孤芳自賞,難以為繼,順應市場規律來辦,或可成就另一片天地,重新煥發出青春。
  非遺傳承,觀眾比演員重要。觀眾意味著市場,意味著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有了這些,才會有神采飛揚的演員,非遺傳承就不再會是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