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沈陽曾經也有天壇

沈陽曾經也有天壇

日期:2016/12/14 18:51:12      編輯:古代建築史

    我們都知道北京有個天壇,可是你知道嗎,沈陽曾經也有個天壇。昔日的沈陽天壇究竟是什麼樣子?

昔日天壇基座。齊守成/供圖

位於天壇二街的天壇園。張珺/攝

    皇太極、順治兩位皇帝曾經在這裡舉行過祭天儀式,那麼皇帝祭天和祭地有什麼不同呢?

    如今,在沈陽市南塔鞋城附近,有兩條街道如兄弟般臥於車來車往的地方,一條喧囂,一條沉靜。如果不是它們的名字洩露了它們的歷史,還有誰會在熙熙攘攘中尋找到那些早已湮沒的古跡?這兩條街就是天壇一街和天壇二街。顧名思義,這裡曾經是天壇的所在,而這兩條街也是當年清代皇帝、大臣走過的路。

    天壇幾百年風霜變遷

    我們都知道,北京有個天壇,天壇有個祈年殿,殿頂映著藍天。可沈陽曾經也有個天壇!和北京的天壇相比,它們相同者有三:都能產生回音、都有個殿、都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所不同者有二:北京用的是漢白玉、沈陽用的是條石;北京的宏偉磅礴,沈陽的要小幾倍。

    作為君主祭天的地方,天壇在整個盛京建築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天壇成為清初在盛京城郊修建的最早建築。在沈陽天壇舉行過祭天儀式的有皇太極、順治兩位皇帝。

    天聰五年,皇太極再次續修沈陽城垣,同時營建宮阙,增建天壇、地壇等禮制建築。依照傳統規制,天壇設在位於大南門外五裡的地方,壇狀如圓丘,分三層,均為同心直圓型,每層圓面遞加環砌。上層九重,因為自古以來以“九”為最大數目,即九重天的意思。周圍一丈八尺;二層七重,周圍三丈六尺;三層五層,周圍五丈四尺;每層俱高三尺。四面設有相同的磚砌台階。天壇四周圍以缭牆,周長一百三十丈,東西南北台設一門,以南為正。

    到順治入關後,沈陽的天壇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不過一直有清兵把守。乾隆時期,為保持陪都城制,曾下诏令修葺天壇、地壇,但一兩次的維修趕不上它荒蕪的速度。到上世紀初,天壇徹底沒有了使用價值,還被周圍的老百姓開發成了菜地。到新中國成立時,天壇舊址就只剩了一個土堆,磚石散落,不復當年舊貌。

    現在人們要找尋天壇遺跡已經沒有辦法了,因為原來的天壇舊址處漸漸建起了小平房,上世紀80年代天壇小區選址在這裡,從此,市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代替了這個曾經神聖的地方。

    記者走訪了位於天壇二街的天壇小區,發現知道這裡曾是天壇的人已經很少了,只有幾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指著樓後那一個鍋爐房,說那裡就是昔日天壇所在。一位熱心的老人指點記者說曾經的天壇就在6號樓附近,也就是現今鍋爐房廠的裡面。廠子的院子裡堆著很高的煤炭,附近的小孩兒在這裡嬉鬧玩耍,哪裡還有天壇的影子?附近的居民介紹說前些年這裡試圖恢復天壇,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一點兒動靜,至於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兩位皇帝曾親祭於此

    古代,君王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階級地位,把祭祀和戰爭看成是最重要的活動。另外,祭祀具有心理暗示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尤其是皇帝親祭,更是一件大事。沈陽的天壇曾經迎來了兩位皇帝的親祭——皇太極、順治。

    崇德元年,皇太極的祭天活動是清朝正式使用天壇的開始。那麼皇太極祭祀的程序是什麼呢?

    天剛剛放亮,皇帝的親兵、親王及各位大臣和八旗各軍已經在天壇內外列隊完畢。吉時一到,皇太極穿著龍袍,頭戴帝冠,在禮樂聲中行祭天跪拜禮。並由禮官宣讀即位诏書。不過這祭天儀式並沒有老百姓什麼事,從大清門到大南門,再從大南門到天壇牆外,近十裡長街的百姓都不能外出,所有的店鋪也必須歇業。後來皇太極決定派兵東征,出發前曾率領諸王貝勒、文武群臣,齋戒三日、祀天於此。

    崇德八年,福臨在大政殿即位後也曾派人到天壇舉行祭天活動。順治是第二位在沈陽天壇祭天的皇帝。

    繁瑣而神秘 揭開皇帝親祭面紗

    那麼皇帝祭天和祭地有什麼不同呢?

    皇帝祭天前要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專門屠宰制作祭祀牲畜的地方)察看為祭天准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祭器。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祭位設置:圜丘壇專門用於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余件。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於上、中兩層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台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鐘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祭天時辰:為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鐘,皇帝起駕至圜丘壇,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非常神秘。

    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是祭後要挖坎穴將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犧牲(用來祭祀的牲畜)必須是黝黑的顏色,用的玉為黃琮。因為黃色象土,琮為方形象地,這表明了對“地”的尊重。

    從荒蕪到繁華 耐人尋味的今昔對比

    天壇一街和天壇二街一動一靜。一街現在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車來車往,主營日雜、炊具等生活用品。人們往來如織,各種合金器皿、五金產品堆在街外,這條街也是外地人聚集的一條街。

    相比之下,天壇二街就很安靜,它也是天壇舊址的所在。二街中心有一座花園,取名為“天壇園”。每到晨昏,老人與小朋友就成了這個圓形廣場的常客,有聊天的、有玩輪滑的,靜谧安詳。

    南塔是沈陽除中街、太原街、五愛以外的又一條著名商業街。整個南塔商圈南至文萃路、東至長青街、北至南塔電子市場、南塔經營很多商品,其中位於天壇一街的“南塔鞋城”是最有知名度的,南塔鞋城是全國最大的鞋類商品專業批發市場之一,營業面積7.8萬平方米。而南塔幾乎成為“鞋業”的代名詞。南塔的鞋業圈還包括金馬鞋城、鑫牛鞋城、大天馬鞋城、恆泰鞋城、沈陽鞋業園等。

    從文化東路往南拐,就進入了南塔鞋城。這裡滿眼都是鞋,甚至在外面的廣場上都擺滿了鞋架子,引得男女老少紛至沓來。挑一兩雙鞋子,順便站在天橋上望望風景。如果覺得不滿足,還可以向南拐進天壇一街裡,看看日雜、炊具,還有街邊各色各樣的小吃。雖然交通擁擠了點,但也充滿趣味。

    順著文萃路一直向東,當看到一座小小的花園時,就到了天壇二街。這裡更加有生活情趣,不時能看到含饴弄孫的老人,也可以看到擺滿蔬菜、水果的小攤販。已經消失的天壇再也找不回來了,但從荒蕪的祭壇到充滿生活趣味的小區,也不失為一個耐人尋味的對比。

    【相關鏈接】

 

    沈陽還有個地壇

    沈陽曾經有個天壇街,和它相對的,也有一個地壇街。如今的地壇街在哪裡呢?

    地壇街,原名興民街,位於大東區中東部,滂江街以東。北起珠林路跨北運河興民橋,南抵善鄰路,與瑞光巷、瑞光北巷、和睦路等路巷呈丁字形相交。和天壇街卻也相鄰不遠。原來的地壇舊址在小東門外。

    地壇建於清崇德五年,和天壇算是同期工程。依禮制地壇設了兩層,每層遞加墁砌。上層見方,每邊20米,高約2米;下層見方,每邊約27米,高0.8米。圍牆周長400余米,四面各置一門,第一層祀地祇,位北向。第二層以五岳等配祗東西向。

    地壇,也稱方澤壇,是用磚圍砌的兩層正樓台式結構的方口,壇設皇祗室,供奉皇帝神祇牌位,為皇帝每年夏至祭地之所。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後,沈陽的這個地壇雖修過一次,但終因年久失修,這座地壇終被廢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