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風貌各異的古鎮卻越來越相似 用民俗文化破解"千鎮一面"

風貌各異的古鎮卻越來越相似 用民俗文化破解"千鎮一面"

日期:2016/12/13 20:09: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上海5月7日電 何避免古鎮“千鎮一面”窘境,專家學者近日聚集三林文化論壇探討“古鎮文化的活態保護和民俗文化傳承發展”。

  “學生們說,跑那麼多水鄉古鎮,感覺差不多,都是小橋流水人家,我說,這是你們沒看懂。”建築學家阮儀三從專業角度分析古鎮特色,“周莊沒有路,當地人過去靠水行船,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烏鎮是水閣,戶戶枕水而面,池塘就是長廊。紹興黃酒西塘出,賣酒的人很多,所以建廊樓,做買賣方便。古鎮橋分平橋、直橋、拱橋,連橋拱也有平拱、大圓拱、大半圓拱、全圓拱,船走在河上,有船歌、船菜、船拳、船戲。”

  為什麼古鎮各有風貌,如今卻越來越相似,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鄭祖安認為,原住民遷走是一大原因。他提出依靠非物質文化遺產喚醒地方的歷史記憶,“可以和旅游相結合,也可以和古鎮風貌結合起來,最主要是和當地老百姓生活結合起來”。民俗學家仲富蘭針對古鎮同質化、過度商品化、空殼化三大憂慮,提出讓老建築講故事、讓公共空間更有活力、讓主題事件更光芒四射的解決之道。他在訪問歐洲小鎮時發現,當地不停搞活動,小鎮居民有歸屬感和群體感,“我們也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傳統文化做一些活動,像南翔小籠節、三林塘廟會,都能引來人氣”。

  以民俗文化帶動古鎮煥發生機,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勤建認為,“古鎮之所以是古鎮,有它的民俗生存方式、生活記憶、生活智慧。除了古鎮已有的老房子要進一步挖掘、修繕,民眾的生活記憶也要進一步挖掘和保護。”他贊賞三林鎮舞龍、三林棉紡、三林刺繡等非物質文化生產記憶,體現了當地人的生活智慧。松江區文化館館長陸春彪提出,“物質遺產如青銅器放在博物館,是非常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放在博物館,等於宣告它已經死亡了。我們一定要尋找活態的民俗,原本就與老百姓的生活有關,現在更要回歸到老百姓的生活本身。”陸春彪坦言,目前民俗瀕臨邊緣化,修復過程是漫漫長夜,“急功近利很可能讓經濟掛帥”。他的觀點也是與會專家的共同憂慮,阮儀三直言,“搞文化就怕一陣風、一陣潮,風過潮去沒有人過問。”

  本次論壇是上海市民文化節重要活動上海民俗文化節項目之一,由上海市社聯主辦,上海市群文學會、上海市群藝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浦東新區三林鎮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