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奇特的十字穿心閣

奇特的十字穿心閣

日期:2016/12/14 19:20:1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在保存下來的老建築中,扼守在路口的門樓我們經常見到,而且很多門樓上修有廟宇,廟宇下方留有一條通道,門樓與兩側的城牆形成一道完整的屏障。但我們很少能見到門樓下方有兩條通道,而且在門樓正下方形成十字交叉。這樣的老建築被稱為“十字穿心閣”,在濟南高新區就有一座,而且也是濟南境內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

 

玉皇閣正好位於十字路口上方,因此又稱十字穿心閣。

 

兩條通道在閣下中央形成十字交叉

 

穿閣而過的通道由青磚發券起拱

    十字穿心閣結構獨特

     12月5日,記者來到高新區西盧村,十字穿心閣就位於這個村子的正中間,兩條馬路的交叉口上。

    站在馬路上,由東向西望去,這座十字穿心閣和其他的門樓別無二致,一個拱形門洞穿閣而過,門上方是一個平台,平台的下部由石頭砌成,上半部是青磚,外抹白灰;平台上方北側有一排房子,青磚黑瓦,硬山頂。

    走到近處你會發現,位於閣樓下面,不僅僅是在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門洞,南北兩側也各有一個門洞,一條南北走向的馬路與一條東西走向的馬路在閣樓的正下方形成一個十字交叉。

    走近閣樓,記者丈量了整座閣樓的尺寸。閣樓南北長約20米,東西寬約10米。閣樓的每個門洞均高約2.5米,寬約3米,從地面到閣樓平台頂部約5米,平台上面北側的房子高約3米。

 

    南北方向明顯要比東西方向長,這是為什麼?當記者走進閣樓中心,站在十字路口處,就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在南北通道的南北兩端的洞壁上,可以明顯地看到內外兩段洞壁結構有著不同的風格,內側青磚較外側要寬厚,而且風化更為嚴重些。由此,記者初步判斷,這座閣樓應該是建成於兩個不同的年代。

    從閣樓東西兩側的外牆上,記者也可以得出同樣的判斷,因為,東西兩側外牆的中間部分石基要比兩側石基高出不少,北側的房子明顯與閣樓不是一個整體。經過再次丈量,記者判斷,初次建成的閣樓,東西距離與南北距離基本一致。北側現存的房子,應該是後來添建的。

    在東側門洞的左側,有後來添建的水泥台階,拾階而上,有一個小門,通過小門,可以來到閣樓頂上。

    閣樓頂上是一個大平台,四周是青磚壘砌的院牆,正北側是一座房子,黑瓦青磚,三開間。房子裡面有些廣播設備,看來這是村裡的廣播站。房子的梁椽上都有雕花,基本保留原樣。

    村民稱十字穿心閣為玉皇閣

    今年66歲的村民李德全告訴記者,當地人稱這座十字穿心閣為“玉皇閣”,因為最早閣子頂上有座玉皇廟,廟裡供奉著玉皇大帝。

    在李德全的記憶中,閣子頂上的玉皇廟有三座建築,最南側是一座南天門,高高的門樓,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鐘樓裡有一座銅鑄的大鐘;閣子頂部的正中央是玉皇殿,玉皇大帝坐在正中央,頭戴皇冠,妙相莊嚴,玉皇大帝兩側是天兵天將,個個手持兵刃,神態威嚴;玉皇殿北側是行宮,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房子。

    李德全講,在1952年前後,南天門和鐘樓鼓樓就遭到了破壞,1958年玉皇殿遭到破壞,在隨後的“文革”期間,南天門、鐘鼓樓以及玉皇殿,連同殿內的玉皇大帝及天兵天將被徹底砸爛,銅鐘也被砸碎,當廢品賣掉了。

    原先在鐘樓邊上還有好幾通石碑,在“破四舊”的過程中也全部被破壞,有的被砸碎,有的不知去向。後來有村民在別處發現了兩塊石碑,於是便將碑搬了回來,鋪在了台階上的小平台上。

    記者在小平台上見到了這兩塊石碑,兩塊石碑均為重修玉皇閣碑,均刻於清代。右側石碑落款為“大清康熙十六年歲次丁巳夏”;左側石碑有“重修玉皇閣碑記”字樣,碑文中有“玉皇閣歷年久遠,殿閣將傾……”字樣,落款是“康熙五十六年”。

    因兩塊石碑均鋪在台階上,碑上文字極為模糊,大多已經無法辨認。

    李德全還介紹,在玉皇閣的西北角上,曾經有一座不大的土地廟,廟裡供著土地老爺。在玉皇閣的東南角上,有一座觀音廟,廟裡供著送子觀音,據說很靈驗。如今,土地廟已經蕩然無存,觀音廟倒是還留有部分建築。


    部分建築由杜氏先人修建

    從外觀上判斷,目前所保存的十字穿心閣,曾在南北兩側有所添建。李德全告訴記者,後添建的部分是由村裡杜氏的先人修建的。

    今年62歲的杜振龍告訴記者,他曾記得,他們家的族譜上對維修玉皇閣一事確有記載,遺憾的是族譜在“文革”期間被燒了。但杜振龍還清晰地記得,當時主持維修玉皇閣的祖先叫杜世侯,如果按照輩分往上推算的話,應該是在300年前。

    杜振龍告訴記者,最早整座玉皇閣的東西距離和南北距離的確是一樣的。閣子頂上只有一座玉皇殿,殿裡供奉著玉皇大帝。後來,他的祖先杜世侯在玉皇殿南側修建了南天門,增加了鐘鼓樓,在玉皇殿的北側,修建了行宮。因此,現在看起來,整座玉皇閣南北走向要比東西走向長不少。

    杜振龍還記得,在他很小的時候,整座玉皇閣要比現在高不少。當時玉皇閣下面的兩條道都是青石板路,石板被磨得特別光滑,路兩側還有半米高的石護欄,護欄同樣很光滑的。夏天,村裡的男男女女都來到玉皇閣下,坐在路邊上的護欄上乘涼。後來,隨著村子不斷地擴建,路面也不斷抬高,青石板路面被埋在下面,石護欄也逐漸消失。

    聊起玉皇閣,杜振龍就特別興奮,或許是因為他的先人曾經參與修建的緣故。杜振龍說,玉皇閣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過去,每逢天旱,村民們就會敲鑼打鼓在玉皇閣頂上的玉皇殿裡祈禱求雨。並不是一次祈雨就能應驗,但只要超過三次,必定下雨。

    另外,杜振龍還講述了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傳說。每年的正月十五,村裡要組織耍龍燈,每次耍龍燈,技術不好的人,是不敢從玉皇閣下穿過的,如果硬闖,總會出事故,不是突然頭暈摔倒,就是腿腳不聽使喚。只有技術過硬的人,當地人稱“真馬子”的高手,才能從玉皇閣底下安然穿過。因為,玉皇大帝坐在閣子頂上,天下所有的龍都聽玉皇大帝調度,凡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耍龍燈,自然要多加小心。因此,當地也有了“是不是真馬子,到玉皇閣下走走看”的說法。

    村民呼吁保護玉皇閣

    現在的玉皇閣頂上,除了村裡的廣播站外,已經沒有了玉皇大帝,即使是遭遇再大的干旱,村民們已不再到玉皇閣上求雨了,正月十五耍龍燈也變了形式,玉皇閣沒有了往日的熱鬧,也不再那麼神秘了。但玉皇閣依舊是村民們出行的必經之路。

    玉皇閣下面的十字路口依舊繁忙,來往的轎車、三輪車以及摩托車、行人不斷。繁忙的交通讓玉皇閣的現狀變得令人擔憂。

    村民李聖元一直是媒體的通訊員,他很關注玉皇閣的現狀。雖然李聖元身有殘疾,聽不到別人講話,但見到記者時,他還是用筆書寫,希望通過本報呼吁,保護這座難得的老建築。

    李聖元告訴記者,玉皇閣結構獨特,目前在濟南境內還沒有發現類似的建築,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但現在缺乏有效的保護。

    記者注意到,在玉皇閣西門洞口附近,還散落著兩個已經破損的石獅子;玉皇閣下中央路口處,還有一個石墩,石墩上有著雕花,但這石墩已經破損;東向洞口頂部的部分青磚也開始脫落。正像李聖元所說的,“玉皇閣的保護該引起我們重視了!”

    ■地名檔案

    西、東盧村


    西盧村位於高新區巨野河辦事處轄區內的巨野河東岸。相傳,在唐代,有盧氏在朝為官,在此置地建村,時稱盧官莊,俗稱盧家莊。

    乾隆版《歷城縣志》有“正東鄉西盧家莊”記載,民國《續修歷城縣志》有“董家鄉西盧家莊”記載。新中國成立後,沿稱西盧村。

    東盧村在明代稱東盧官莊,因位於盧官莊之東而得名,俗稱東盧家莊。後因聶氏兄弟遷入,改稱聶家莊,後復稱盧家莊。新中國成立後,沿稱東盧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