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巴城:生態美景與文化古韻交相輝映的魅力古鎮

巴城:生態美景與文化古韻交相輝映的魅力古鎮

日期:2016/12/13 22:40:30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正儀老街
正儀老街
 
陽澄湖畔
陽澄湖畔
    巴城,位於江蘇省昆山市西北部風景秀麗的陽澄湖畔,是一座被“水”環繞的江南古鎮,至今已有2500年建制歷史。它不僅擁有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發源地的美譽,也是“大閘蟹”的故鄉。近年來,這座以“蟹”聞名的古鎮,牢記“生態就是競爭力”的理念,依托“湖岸線”、用足“水資源”、做好“水文章”,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活宜居城鎮建設,著力構建水綠相依、城林交融的新巴城。
  呵護水鄉靈魂
  做好“水文章”
  巴城鎮東鄰上海,西連蘇州,有著怡人的碧水風情和恬靜的田園風光,是聞名遐迩的陽澄湖大閘蟹故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蟹城”。巴城鎮屬陽澄湖湖群地帶,水域面積占60%以上,湖蕩連片,它因湖而秀美,也因蟹而聞名。巴城,如一塊綠色翡翠鑲嵌在昆山。
  水是水鄉的靈魂,巴城人將水當作生命看待。巴城境內有陽澄湖、傀儡湖、東陽澄湖、巴城湖、雉城湖,五湖環抱,其中傀儡湖是昆山市重點飲用水源。為了保護水鄉環境,提高陽澄湖內的水質,近年來巴城人在原有水生植物的基礎上,適當種植荷花、蓮子草、蒲草等水生植物,充分發揮了水體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等生態效能,給湖區內的大閘蟹、清水蝦、桂花魚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巴城鎮黨委書記谷文華介紹,巴城鎮特別注重對河湖水系、濕地等自然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堅決控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上馬,落實最嚴格的污染排放標准,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巴城一直以來實施的就是“零容忍”的態度。巴城人“以保護促發展,發展中求保護”的科學理念精心做好“水文章”,力求景觀水體護坡駁岸維持原有的自然生態風貌,對陽澄湖進行“退網還湖”綜合治理,淨化陽澄湖水質;對餐飲船只進行集中整治,將停泊在陽澄湖中的船只統一上岸經營,並將污水截流到污水廠處理後達標排放;先後建成陽澄湖公園、陽澄湖水上公園、巴城苑、巴城湖公園等綠色公園廣場。通過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全方位淨水、大面積鋪綠等舉措,營造出“路邊有景,景中有品”、“人在綠中,綠在心中”的休閒意境。
  谷文華告訴筆者,陽澄湖現代漁業產業園是陽澄湖水環境治理的重要載體,也是巴城加快現代都市農業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漁業產業園區以生態、高效為主要特色,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的經營和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的運作模式。借助漁業產業園的良好平台,“一蟹八鮮”特色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高。
  優良的水環境也使巴城的湖鮮特產備受海內外游客的青睐。來到巴城吃陽澄湖大閘蟹對於許多愛吃蟹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巴城的湖“八鮮”也是游客們十分鐘愛的美味佳肴。巴城鎮宣傳委員邱平告訴筆者,近年來,除陽澄湖大閘蟹外,湖“八鮮”也逐漸成了巴城人款待遠方賓客的上等佳肴。“清水蝦、螺蛳、鳗鲡魚、白絲魚、鳜魚、鳊魚、鳑鲏魚、昂刺魚,只要你想吃,在巴城陽澄湖畔的各家酒店,老板都能滿足你的要求,讓你大飽口福。”關於湖“八鮮”,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八仙過海之前,曾在陽澄湖逗留數日,為了報答陽澄湖父老鄉親們的熱情招待,八仙“各顯神通”,每人給陽澄湖留下了一樣水產,遂變出了八樣水鮮,也就是現在的“湖中八鮮”。
  編織連接蘇
  和昆山的“綠色紐帶”
  巴城,水天一色、良田阡陌、粉牆黛瓦、一步一景。然而,以往的巴城鎮綠化建設片區分散、各成體系,綠化配套設施基本沿著陽澄湖展開,城鎮建設整體規劃缺乏統籌。
  為更高水平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巴城鎮確定了將巴城建設成為連接蘇州和昆山的“綠色紐帶”的發展目標,緊緊抓住陽澄湖區位和品牌資源,努力營造一個濱湖秀色、和諧安康的生態宜居環境
  巴城鎮注重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滲透到城鎮建設的每一個細節中。早在2008年,巴城就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專項編制了《巴城綠地系統規劃》,對巴城的綠地系統作了近期和遠期規劃。近期目標是在現有綠地基礎上,加快各類綠地特別是公園綠地的建設,合理調整綠地布局,豐富綠地類型,並重點保護濕地的生態多樣性。遠期目標是在近期目標完成的基礎上,加強綠色廊道建設,形成既有江南水鄉傳統特色又有現代氣息的現代化生態水城。
  巴城鎮政府秉承科學化、精品化建設的原則,努力提高城鎮綠化水平。一方面按計劃完成蘇州繞城高速公路巴城出口、葦城路、城北路、前進西路、馬鞍山路、湖濱路、相石路等主要道路綠化改造,形成景觀綠化帶,大規模栽植喬木、灌木、草坪,構成鎮域范圍內縱向綠色廊道,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道路綠化新格局;另一方面,鎮區采取“見縫插綠”、“破牆透綠”、“拆遷增綠”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全面加強機關單位、住宅小區的綠化建設,逐步拆遷在居住區內有污染的單位,原址改造為居住區綠地,充分利用屋頂、天台、牆面等立體綠化,美化居住環境、提升綠化檔次、多方位增加綠化面積。同時,大力推進城郊綠化,在巴城周邊、功能分區的交界處建設綠化隔離帶。全鎮綠化景觀進一步優化,實現了全面綠化的目標,綠化覆蓋率達43.6%,綠地率為40.3%,建成區公共綠地面積34.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6平方米。
  發展生態農業
  營造巴城新魅力
  巴城將現代農業發展與生態文明結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得到了豐碩回報。
  近年來,生態休閒觀光農業是巴城發展的一項新特色農業。巴城的生態農莊日新月異,特色蔬菜果品種植、水產品養殖、各類珍稀動物飼養,為來巴城的游客提供了生態餐廳、休閒垂釣、采摘觀光等高品質的特色餐飲娛樂享受。農莊內的水生植物生態區、幼苗區、生態蔬菜區、果樹區、特種動物區、熱帶生態水果區、品果區和垂釣區,成為了巴城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在巴城,除了聞名天下的陽澄湖大閘蟹,純天然無公害的農家菜也讓許多游客回味無窮。“每次來巴城,農家菜是一定要吃的。魚蝦都是從陽澄湖裡捕撈起來的,既新鮮又美味,蔬菜都是巴城本地人種的時令菜,好吃又健康。”在游客們看來,美景與美食的絕配,只有在巴城,才能體會得那麼深刻。
  目前巴城主要有星期九農莊、華東生態園、創意生活農莊、大釣休閒農莊、春秋水城、欣心生態農莊等多家生態農莊。其中星期九農莊、創意生活農莊兩家是台商投資企業。
  據了解,在打造陽澄湖大閘蟹品牌的同時,巴城鎮還以萬畝葡萄園為載體,開展栽培葡萄基地試驗,培育出的新品種比一般的大棚栽培葡萄提前15至20天上市,大大提高了巴城葡萄的市場競爭力。葡萄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巴城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在陽澄湖葡萄節期間,通過舉辦夏季農交會、巴城葡萄推介會等系列宣傳活動,大大提升了巴城現代都市農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文化古韻與生態美景
  交相輝映
  如果說,巴城是一幅靈動多彩的水墨畫卷,那麼厚重濃郁的文化古韻則使巴城這幅畫卷更加迷人。巴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的發源地,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被譽為中國第一個民間藝術特色書法之鄉、昆曲發源地的巴城,總能讓人感受著生態美景與文化古韻完美融合的特有味道。巴城老街、綽墩山遺址、玉山雅集……前人用智慧在巴城這座古鎮刻下了無數美麗的風景。
  巴城的老街至今還保留著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春和面館、龍雲崌茶樓、老街酒樓、陽澄賓館、合順記小吃店、水磨韻昆曲會館等這些老字號門店融入其中,街旁的商店傍水而立,粉牆黛瓦,錯落有致,顯示出一派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情。1997年巴城老街被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巴城鎮黨委、政府對古鎮與老街進行修復,一批有著悠久歷史的老字號恢復營業。當年的文化遺風隨處可覓,徜徉在老街上,就像走進了一部老電影,令人回味無窮。
  谷文華書記對記者說,巴城的發展離不開陽澄湖,離不開生態環境的良好保護。生態美景與文化古韻交相輝映凸顯了巴城古鎮的獨特魅力,也促進了巴城旅游業的發展。依托陽澄湖的優勢,巴城先後建有大閘蟹交易市場和美食一條街。在陽澄湖周邊,星級特色賓館一應俱全,能夠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今年以來,巴城借助昆山打造“超級版”旅游度假區的契機,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資源,開發了以陽澄湖水上公園為核心的生態環境游,以巴城老街、崇寧古寺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游,以星期九生態農莊、萬畝葡萄園、生態農業觀光園為基地的農業觀光游、鳗鯉湖自行車專用車道、酒店溫泉浴場為載體的運動康療游。這些資源的有機整合,不但提升了巴城旅游的檔次,擴大了旅游的知名度,也豐富了巴城旅游的內容,推進了巴城旅游業的轉型發展。
  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由北京水之夢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昆山水之夢樂園項目在昆山市巴城鎮開建。總投資21億元的水之夢樂園總占地面積372畝,建築面積107441.45平方米。水之夢樂園結合了江南水鄉特色,把水上項目、文化休閒、生態觀光、度假娛樂、特色餐飲等多種功能集於一體。建成後,將擁有室外嬉水樂園、室內水上樂園、五星級酒店、會展中心和美食、娛樂、酒吧一條街,成為國內同類水上樂園中規模最大、設備最新、單體裝備最多的綜合體。不僅如此,它還結合了巴城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昆山現有的旅游產品體系,充分滿足自駕游、一日游、周末游群體的需要,全力打造成代表昆山旅游形象的一張新“名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