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豫劇小皇後”王紅麗 演活了十來歲的劉胡蘭

“豫劇小皇後”王紅麗 演活了十來歲的劉胡蘭

日期:2016/12/14 9:14:52      編輯:古建築紀錄
昨晚,河南電視台1500平方米演播廳,來了個電影劇組。這個劇組不只會拍電影,還會唱戲。所以當他們走進河南衛視《梨園春》,觀眾們就史無前例地看到了一出精彩的戲曲電影首映禮。
  昨晚,河南電視台1500平方米演播廳,來了個電影劇組。這個劇組不只會拍電影,還會唱戲。所以當他們走進河南衛視《梨園春》,觀眾們就史無前例地看到了一出精彩的戲曲電影首映禮。
  這部戲曲電影是豫劇“二度梅”獲得者、小皇後豫劇團團長王紅麗20年磨一劍之作,也是八一電影制片廠首部豫劇電影。昨晚,電影劇組主創悉數到場揭秘拍攝故事,戲曲界多位名家及《梨園春》明星小擂主也為首映禮帶來了精彩的表演。在晚會成功直播之後,東方今報記者還獨家了解到《梨園春》欄目組為此做出的兩個月的用心籌備。
  劉胡蘭的故事,小時候從課本上就學過,此前也有各種故事片拍過同類題材。可是戲曲電影,除了更真實地再現那個故事之外,還有詩化的唱詞,家鄉味的唱腔,看了更有一種美的享受和內心的震撼。
  年輕觀眾感言
  主角、配角 無論哪個角 都有精彩
  首映禮看什麼?主創揭秘幕後故事,應該是觀眾最感興趣的重頭戲。昨晚,戲曲電影《鍘刀下的紅梅》領銜主演、劉胡蘭的扮演者王紅麗,導演王冰河,以及影片中兩個“大壞蛋”胡連長和特派員的扮演者葛草旺和王興剛等劇組主創在首映禮上一一登台亮相,不只還原片中的精彩表演,更暢談戲外或有趣、或動人的經歷。
  說起《鍘刀下的紅梅》,這曾是一部為王紅麗帶來了數不清榮譽的舞台戲,可為什麼要把它拍成電影呢?王紅麗表示:“戲中所講述的忠誠和信仰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值得提倡的,可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過個五年、十年,大概就不能演了。所以希望在最黃金的年華留下一些寶貴的資料,將自己藝術道路上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拍成電影,永遠定格,留給更多的觀眾。”
  導演王冰河透露,自己在開拍前,最擔心的是王紅麗以四十多歲的年齡如何能演活一個十多歲的少女?“拍了三四天後,我這個擔心就徹底消失了。在她身上,年齡感完全不存在,她就是個十來歲的劉胡蘭”。
  童星、笑星 資深大明星 星光閃耀
  除了主創訪談,昨日的首映禮更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晚會。
  劉夢哲、牛欣欣、鄧鳴賀、趙藝多,這些名字無論提起哪一個,觀眾眼前都會浮現出他們古靈精怪的小表情,正是這些《梨園春》的明星小擂主,昨晚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出少兒版的《鍘刀下的紅梅》。鄧鳴賀,這個不久前才登上央視春晚的小家伙兒,把一個投機倒把的小特務演得活靈活現,壞勁十足。他最後的一個倒地定格動作,笑翻了現場所有的觀眾。
  如果說小戲精是用天真范兒逗樂觀眾的話,那中原笑星范軍、豫劇名家柳蘭芳,以及《梨園春》的明星擂主唐滿意則是用本色演出逗樂觀眾。
  觀眾:沒想過戲曲電影也可以這麼好看
  昨晚,在現場觀看直播的年輕人便不在少數。有一對年輕的情侶,甚至看到激動處掉下了眼淚:“沒想過戲曲電影也可以這麼好看,希望《梨園春》以後能多做戲曲電影的首映禮,給年輕人一個了解戲曲電影的途徑。”首映禮後,這對年輕人告訴記者:“劉胡蘭的故事,小時候從課本上就學過,此前也有各種故事片拍過同類題材。可是戲曲電影,除了更真實地再現那個故事之外,還有詩化的唱詞,家鄉味的唱腔,看了更有一種美的享受和內心的震撼。”
  幕後:在細節上做到既有信仰又有趣味
  首次做戲曲電影首映禮,《梨園春》欄目組是怎麼籌備的呢?“他們太用心了,整整籌備了兩個月,幾易其稿”。在記者采訪王紅麗時,便數次聽到她對《梨園春》表達的感謝和贊賞。而在直播結束後,記者碰到匆匆走出演播廳的《梨園春》導演黃曉沛。
  “對,幾易其稿,就連昨天晚上還做了最後的調整。”黃曉沛說,“這是一個嚴肅的題材,怎樣做的既有信仰又有趣味呢?我們在細節上想了很多點子,包括小演員的各種動作、衣服,以及八一電影制片廠副廠長柳建偉與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河南奧斯卡院線總經理劉健的交接儀式等,都做了很多種嘗試。”
  延伸閱讀
  龐曉戈:
  讓觀眾通過電視媒體關注戲曲電影
  戲曲電影曾經輝煌無比,可它更曾一度沒落。時至今日,它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況,它的市場前景樂觀嗎?直播前,東方今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豫劇電影《鍘刀下的紅梅》的領銜主演、劉胡蘭的扮演者王紅麗,《梨園春》欄目制片人龐曉戈。
  再受關注
  全因各種勇敢的第一次
  戲曲電影是我國獨有的電影品種,中國電影從誕生到技術發展的每一個轉折時刻,都是戲曲片打頭陣。1905年,由京劇名角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片段被搬上銀幕,成為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不久,由梅蘭芳主演的京劇《生死恨》也被拍攝成電影作品,成為我國第一部彩色片。河南戲曲《花木蘭》、《朝陽溝》、《七品芝麻官》、《倒霉大叔的婚事》這些曾經的戲曲電影明星之作,當年更是紅透大江南北。
  然而,戲曲電影的風光越來越黯淡。2007年,以拍戲曲電影著稱的老導演路振隆曾透露這樣的擔憂:“如果不加以扶持,戲曲電影有可能成為絕響,人們只能從文化遺產名錄中去尋找戲曲電影了。”
  再次回歸
  少不了好的文化氛圍
  說起來,戲曲和電影也是有過蜜月期的。1962年,越劇電影《紅樓夢》面世後,全國有36家影院24小時連續放映,4年內全國票房總收入達到2億多元。1963年,長春電影制片廠將豫劇《朝陽溝》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其拷貝發行量位居當年第一。後來,電影和戲曲漸行漸遠。“《梨園春》本是個弘揚傳統文化的平台,讓觀眾通過電視媒體這個窗口,關注戲曲電影,從而令更多的優秀劇目有機會搬上銀幕,有著搶救文化遺產的意義。”談起這場戲曲電影首映禮的初衷,龐曉戈如是說。
  這兩年,戲曲電影呈現出回歸之勢。去年,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打造的豫劇電影《清風亭》,一舉摘得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獎;今年,王紅麗又推出20年磨一劍的《鍘刀下的紅梅》。在龐曉戈看來,這一切,都因我們有著“敬畏文化、學習文化、振興文化、服務文化”的大好文化氛圍。
  開拓市場
  必須得兩條腿走路
  近年來,戲曲電影人一直在為戲曲電影重新進入城市電影院線而努力。2007年,新版越劇電影《紅樓夢》在上海影城上映,票房達到了幾十萬元。2011年,豫劇電影《清風亭》也先後在北京、鄭州的電影院內“試水”,並取得不錯的反響。盡管說起戲曲電影的票房,仍有一部分不看好的聲音,但王紅麗卻很有信心。“戲曲藝術至今在全國還是有一大批熱心觀眾的,尤其是廣大的農村觀眾。”她認為,以前由於制片和發行渠道的不暢,使這批觀眾想看而看不到戲曲電影。“現在,我們不是有了河南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了嗎?借助他們的推廣,會開辟很廣闊的農村市場。”另外 ,王紅麗表示城市電影院線也很重要,“在戲曲電影的市場方面,我們必須得兩條腿走路,才能打造出好的前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