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無需織女織金梭 織金文化斷想

無需織女織金梭 織金文化斷想

日期:2016/12/13 23:25: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從文化聖地來到文化富地,山東漢子、織金縣委書記崔英魁的一個願望是,讓織金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讓“文化織金”更加名副其實。他曾說過,一個地方的核心競爭力強不強,更重要的是看它的“軟環境”好不好。這個軟環境包括許多因素,而“文化”首當其沖。
    閱視織金的歷史文化,織金人從心頭漫起的是一種奔放式的豪情壯志。多少年,那些名人和建築,那些風俗和習慣,那些歌聲和俚語,在織金人的生活和人生中浸潤、融合為一種家國情懷,一種故土情結,它照亮了織金人的心空。宏大的敘事背景需要厚重的歷史積澱作支撐,織金人相信,任何一種對於故土文化的解讀,都是真誠的,織金人更願意在長河風景中看到先輩的影子和氣量。此代人對彼代人的致敬和禮拜,是一份心,更是一份禮物。這心和禮物生發出來的心境,讓織金人生就了如“江南可采蓮,葉蓮何田田”那般美好的景致。
    “去日穀棲田,來時草履屋。歲功已告成,農事應休沐。侵晨度陌阡,翻犁聽叱犢。”織金歷史名人丁寶桢的詩句彌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那份關切民生的情愫,至今仍在織金大地涓涓流淌。當年離開家鄉時,丁寶桢對他的故地有著谷翻稻湧、墨厚文豐的心理預期,織金的人文脈相和山水風聲能給後人一些執拗的向往,他覺得織金不枉自為水西寶地、烏蒙福祉。
    【一】
    織金與青州,山水不相連,可謂遠隔千裡,本無淵源。但在2011年10月,時空之網似乎在織金與青州之間造就了一個“蟲洞”,隨著一個山東人選調到織金任縣委書記,織金與青州便勾連在了一起。
    今日織金,青島東海偉業實業有限公司總投資20億元的牛仔系列服裝生產項目落地了,山東壽光市宏源集團有限公司總投資40億元的高檔家具板材加工項目、山東慶大化工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的磷礦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山東東昌集團總投資10億元的物流園和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項目、山東綠環動力設備有限公司總投資5億元的煤礦瓦斯發電項目、山東礦機集團總投資5億元的煤機制造基地及培訓機構建設項目、山東壽光市九豐蔬菜專業合作社投資的九豐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山東壽光市惠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豐匯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均已開工建設,一股來自渤海之濱的“齊魯大潮”正裹卷著資金、人才、文化而來,推動著織金“三化同步”的前行車輪。
    於是,東海偉業織金項目首批700名織金員工,浩浩蕩蕩北上青島學習去了。學管理、學技術、學技能,待到返回織金時,想必遠不止帶回一些技術技能吧?另一邊,從青州選拔到織金縣任鄉鎮黨委書記的3名干部也已南下織金履新了,同樣的鄉鎮基層,來自發達青州的幾位“鄉官”又該給織金帶來怎樣的文化沖擊?
    齊魯一地,自古文化厚重,如今更是經濟發達,文化昌明。織金與山東,資金、人才、文化的高強度交往與融合,其鏈式反應作用下的織金,該有著怎樣的深刻變化呢?
    【二】
    織金現時的這股“齊魯潮”,是一百多年前織金人丁寶桢履職山東的歷史回應嗎?
    1863年,43歲的織金人丁寶桢由長沙知府調任山東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1867年為山東巡撫。1869年秋,慈禧太後寵幸的太監安德海出京南下采辦,一路大肆張揚,招納權賄,無人敢觸之。至泰安時,丁寶桢將其抓拿,押至濟南正法。此事轟動朝野,為人稱道。同年,丁寶桢在濟南建尚志書院,招收各府州縣儒生來院講習,兼收願學天文、地理、算術者。1871年,黃河於山東郓城侯家林決口,交通阻塞,多數州縣被淹。丁寶桢力請即時於水涸時動工,並請命親自督修,不到兩個月竣工,費半而功倍。後黃河又在石莊戶決口,河水奪流南下,山東、江蘇、安徽數百裡受災,運河交通廢棄,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1874年,他毅然奏請督工堵築,河水專注於大清河入海。時日本挑釁,謀以武力侵略中國,丁寶桢密陳海防計策,在煙台、威海、登州(今蓬萊)等處構築炮台,加強海防建設。1875年(光緒元年),奏請在濟南北郊新城購買民地,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制造局。
    丁寶桢山東主政十幾年,功績甚偉,青史留名。
    丁寶桢主事山東,也許是有史可查的織金與山東發生的第一次交集吧?歷史雖然遠去,但人們並未忘卻。近來,織金縣准備籌拍一部反映丁寶桢的電視劇,在收集有關史料、資料時,征集到當年丁寶桢丁宮保大人手下從山東帶回織金的紀念品——一方石頭。據縣文物局楊軍說,當年山東百姓感念丁寶桢等治水有功,有意重謝,但該官員只選了黃河邊一塊石頭做回鄉紀念。這方石頭重幾近80多斤,當年肩扛人擔花費頗巨。石面遍布孔洞,其家人奉為傳世之物,珍而藏之。此石當是織金與山東頗有淵源的見證了。
    其實,織金雖位於西南群山之中,相對中原文明之地遠而偏僻,但其自身人文底蘊深厚,且物華天寶,養育出了丁寶桢這樣被曾國藩稱譽的“豪傑之士”當是必然。
    【三】
    織金與鎮遠乃貴州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全國建築風格獨一無二的財神廟是水西的驕傲,也是貴州的驕傲。財神廟外觀巍峨壯麗,形如坐虎,黑框紅壁,青瓦白勾,線條明快,清新悅目,眾多木雕灰塑皆突出彝族民間虎頭紋飾。全樓有三十六屋脊十八翼角十八銅鈴十八小虎,皆為九之倍數。財神廟與縣城其他24座古建築一起,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織金古城,有東南西北及小東門“五門鎖城”,數十座獨秀山峰分而於古城內外,黛壁點翠,岫煙如夢,宛如水墨畫圖;一水穿城,日升橋、太平橋、回龍橋、月華橋和重新橋等“五橋臥水”,還有大小泉水108處,小橋流水,柳岸石階。城外,有營上古寨、彝族文化古鎮官寨等好去處。
    近年來,織金重點打造歷史文化名人品牌、歷史文化名鎮品牌、民族民間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等四大文化品牌,實施了文明素質提升、文化引領、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產業、文化保護與開發、文化傳播、文化創新、文化助推、文化人才等“十大文化工程”。
    穿行在古城街頭巷陌,古韻古風,今日猶存,耐人識尋。更有譽為“天下第一洞天”的織金洞、苗族“三眼箫”、穿青傩戲、苗族射弩、砂陶制作等自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點綴了織金文化的絢麗天空。
    【四】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奮斗目標,國發2號文件提出建立貴州文化和旅游發展創新區,為織金進一步構築“精神高地”,實現“奮戰三年,進入全省經濟強縣”的目標提供了精神動力。織金縣委、政府通過建立政策、人才、投入等保障機制,建設一批精品工程和支撐項目,努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快織金文化旅游大縣建設步伐。織金縣以織金洞苗鄉彝寨文化產業園區、那威洛姆文化產業園區、實興海馬沖苗族傳統體育項目射弩、阿弓化董苗族原生態歌舞及獨特樂器“三眼箫”、大平群建苗族風情園、茶店紅艷布依族風情村、紅巖穿青人文化區等為代表的文化、旅游亮點頻現。
    織金逐漸認識到本土文化的當下價值。縣委書記崔英魁說,織金文化要研究三個主要方面,一是歷史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怎麼結合發展;二是要研究歷史文化、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三是怎麼利用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提升干部群眾的素質。圍繞這三個問題,織金縣著力挖掘弘揚本土優秀文化,計劃編撰《織金文化》系列叢書,計劃拍攝丁寶桢的電視劇,計劃與中國美協合作,在今年組織全國書畫名家到織金采風。“僅僅在織金談織金文化沒有意義。請進來,走出去,讓知名畫家畫織金,然後到北京做專題展覽、拍賣,既可以提升織金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可以為嘗試文化產品變為商品,轉化為資本趟趟路。”崔英魁說。
    在崔英魁看來,提升干部群眾的素質是當務之急。經濟社會發展,人是決定性因素。於是,組織“織金大講堂”的工作快速展開。高密度開設經濟、文化、金融乃至國學等各種講座,著力提升全縣人民的素質,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發展織金經濟社會,不是50米沖刺,而是既要速度又要耐力的萬米跑,沒有干群素質的快速提升,織金發展缺乏後勁,缺乏可持續性。”
    宋朝有一位詩人這樣吟唱道:“未會牽牛意如何,須邀織女織金梭。”意思是說,不明白牽牛的用意是怎麼回事,每年七月總要邀請織女在天上穿梭織錦給地上的人們看。如今,織金人民正努力堅持“生態立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和諧發展”的發展戰略,遵循“全黨抓工業、重點抓招商、突破大項目、著力調結構”的工作思路,以“奮戰三年,進入全省經濟強縣”為目標,突出發展主題,加快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旅游特色化“四個突破”,在黔中大地上織就一個如夢似幻的新天地,真可謂“未會牽牛意如何,無需織女織金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