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寺
日期:2016/12/14 17:37: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新昌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據《高僧傳》記載,公元345年,高僧昙光為領略浙東的奇山異水,尤其受當時傑出的高僧竺道潛和支遁歸隱浙東的影響,慕名來到石城山。昙光棲於石室,草建“隱岳寺”,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開始。
大佛寶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巖的一穴石窟之內,石窟之外有建築宏偉的大雄寶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缭繞,是大佛寺的核心區域。不管出自何種目的造訪大佛金身,不管你有無最充分的思想准備,只要一跨入大殿之門,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震懾。寶像莊嚴,慈眉善目,甚至於微笑著凝視每個“凡夫俗子”,但誰也避免不了這種感受。
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頭部高4.8米,耳長2.8米,鼻長1.48米。整個造像比例協調,充分考慮了人們觀賞的視角,被學界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
說起大佛的來歷,還得交代佛像的打造經過。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巖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他發誓要在此巖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
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肅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祐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祐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由於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聖跡”。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雲岡、河南龍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
千佛禅院位於大佛寺西北約300米,緊鄰大佛寺的外山門,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處石窯造像。因石窟內佛像總數超過一千,故名千佛禅院,俗稱千佛巖。
千佛巖,佛像確有千尊以上,據統計,石窯內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僅數寸。千佛禅院前身是高僧於法蘭創建的元化寺,成寺於公元345—356年,可見千佛巖的造像早於大佛。
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窯造像,因此位於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巖就顯得異常珍貴。千佛禅院在“文革”時曾遭受損壞,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藝術建築。
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門內。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廟中的固有建築,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還是游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著兩面青山、四面綠樹,佛門淨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巖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