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00年前口號拿來用是思想懶惰
日期:2016/12/13 23:10:52   編輯:古建築紀錄從甲午戰爭的時候開始,“抵制日貨”這個口號好像已經喊了一百多年了,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口號是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喊出這個口號意味著先人已經認識到了兩國的較量已經不限於兵刃相見的戰場了,而且擴展到了經濟領域。本來甲午戰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棉紡織業要擠進中國大陸的市場的企圖,清末民初之時中國在政治上陷於分裂,不存在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保護工商業者的權益,此時由民眾自發產生的“抵制日貨保護國貨”有其存在的意義。
但也就僅僅是“有一定的意義”罷了,那時的日本人推銷日貨依靠的從來就是軍靴和刺刀,你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只有在戰爭中戰勝了日本才能制止侵略,光靠什麼“抵制日貨”是沒有用的。
但是不知怎麼的這句話就一直流傳了下來,以致到了現在還是只要中日之間一有個風吹草動就會有人出來喊這句口號,也不想想哪有什麼口號能有100年的使用期限,如果說在緬懷先人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先把口號拿來用是思想懶惰的表現的話,而一牽扯到中日關系永遠就只會蹦出“抵制日貨”這幾個字就更是只能說明無知了。
好像是十年前開始,在網上就經常能看見“如果中國人一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就要怎麼樣怎麼樣,一年又怎麼樣怎麼樣”的月經貼,先不要說裡面的數據荒唐無稽,即使那裡面的數據是真的又會怎樣呢?根據中日貿易的互補現實,那裡面所描寫的日本慘象也正好同時是中國的慘象,至多也就是殺人一千自損一千,和自殺一模一樣。
在上世紀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中日之間的貿易形式非常簡單,中國從日本進口的大多為電視機錄音機等電子產品,出口的也是一些初等農副產品,這種貿易對雙方來說還真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說停就可以停,本身在戰後一段時間內中日兩國就曾經完全斷絕過經濟往來的。
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中日之間的經濟往來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也不是我從你那裡買點東西順便再賣掉點東西的水平了,中日兩國都是制造業大國,因此兩國之間的貿易就帶上了極強的制造業色彩,其實不止中日之間。東亞的中日韓三國之間都是這樣,在這三國之間流動的貨物再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消費品了。而是大量的中間產品,零部件,以及加工用機械設備。現在中日韓三國所制造的產品中純粹本國產的幾乎已經找不到了,更常見的是日本企業制造的零部件運到中國韓國去進行組裝,而日本或者韓國的總裝線上流動的零件則是剛從中國運來的,同一個零件或部件在三國之間往返以完成不同的加工工序都是很常見的,只有熟悉制造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互補”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從認真的含義上,現在的“日貨“很難定義。比如說“本田”是不是日貨?可這輛本田要是廣本產的呢?廣本可是向中國政府納稅,雇傭中國工人的企業,如果抵制“廣本”的人能繳出那麼多稅出來,能幫忙解決那麼多就業的話,他們想怎麼干就可以怎麼干。可是要是做不到,那還是不要那麼干的好,憑什麼有人要“抵制日貨”,而其它中國人就得挨餓?
那原裝“本田”呢?總該是日貨了吧?也不一定,有這麼一個事實:本田(還有其他所有的日本車企)的幾乎所有量產注塑模具全是在中國開的,超過一定比重的注塑件也全是在中國成型的,如果本田車(其他日本和韓國品牌車也一樣)的銷售出了問題,那部分為本田配套的中國模具也和注塑業就得鬧饑荒,這就是現在這種全球化生產的結果。
實際上不在制造業的人很可能不知道日本最牛的產業是什麼?其實不是電子電器也不是汽車,而是需要傻勁才能干的材料工業和設備工業。大凡干制造業的說起日本的金屬材料樹脂材料來都倒背如流,怎麼個抵制法?
2011年中日之間的貿易往來額度是3449億美元,中國從日本的進口為1614億美元。仔細想想這個數字是很有趣的,因為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進步,實際上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最終消費品在不斷減少,而且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在華日企生產的汽車,電器產品也沒有計算在這個數字內,怎麼從日本的進口量還有那麼大呢?這是因為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最後成品所占世界市場份額在不斷增加,從而對日本零部件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不要說這些零部件很難在別的國家找到替代品,即使能夠找到替代品也還有一個產能的問題,不是制造業的大國根本就無法滿足中國的需要。
總而言之,時代不同了,“抵制日貨”的含義也在發生變化,“抵制日貨”到底能不能當作一張牌來打是一個問題,至於以“抵制日貨”為名的打砸搶燒行為除了危害自己同胞的利益之外沒有任何意義,誰也沒有資格以任何名義來危害同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