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書鋪街至今沒有得到保護太可惜。"江西自古就流傳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金溪縣浒灣鎮雕版印刷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並形成了前後書鋪街。北京、南京、南昌、長沙、安慶、蕪湖等地書商都在浒灣鎮設立分號書店。全盛時浒灣鎮有大文堂、兩儀堂、三讓堂、舊學山房等60余家書店堂號,刻字和印書工匠上千人,經史子集、戲曲話本、書法碑帖都能刻版刊行。舊版《辭源》和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出版的早期初中地理課本中都有“浒灣男女善於刻字”的記載。
浒灣地處金溪縣西部,古金臨驿道中段,撫河中游。它東枕疏山,西關靈谷峰,前瀕撫河,後通驿道。水路上達南城、南豐、廣昌,下通撫州、南昌、九江。這裡水勢平緩,便於航船,四鄉物阜,利於貨殖。數百年來一直為贛東數縣的糧食、紙張、木竹等物資的主要集散地。木刻印書更是遐迩聞名,有“籍著中華”、“藻麗嫏環”之譽。贛東俗諺“臨川才子金溪書”中的“金溪書”指的就是浒灣木刻印書。民國23年(1934)十月出版的《江西各縣社會調查概況表》曾載道:“金溪第二區之浒灣鎮,素稱江西四大鎮之一,地沿撫河,現金臨公路即經此,有人口萬余人,商店七百余家,貿易以洋方貨及附近各縣出產之紙料為大宗,商業之盛甲於撫州。
鎮裡最著名的是前後兩條書鋪街,書香一脈,古韻悠悠,是文人學者常來觀賞之地。書鋪街分前、後兩條,一條叫前書鋪街,一條叫後書鋪街。前書鋪街長240米,寬3米,,中有更樓巷相通。街口有石拱門,上嵌“籍著中華”橫方石匾(“文革”中拆毀)。後書鋪街長170米,寬3米,街口石拱門懸嵌道光癸卯年(1843)合坊鼎建的石匾一方,上有“藻麗嫏嬛”四字。“嫏嬛”是神話中天帝的藏書處。但這座小鎮不是因為藏書,而是因為生產和經營書而獲得這一稱號。前、後書鋪街的另一街口均與浒灣大街相連接。前書鋪街和後書鋪街相向平行,兩街中間還有谯樓三座,是為印刷工人報更用的。前、後書鋪街的鋪棧、書店、作坊,大都首尾銜接,曲徑相通。大門門面開在前書鋪街的,其後門則開在後書鋪街;而大門開在後書鋪街的,其後門就一定開在前書鋪街,這樣不僅來往方便,且加強了業務聯系和信息溝通。如坐落在後書鋪街的余大文堂刻書房的大門,就與門面坐落在前書鋪街的文奎堂刻書房的後門斜相對過。該刻書房的廊柱至今仍保留著三幅體現木刻印書行業的對聯:“琅函寶籍徵時瑞,玉檢金泥廣國華”;“宋艷班香開绮麗,韓潮蘇海溯淵源”;“雨粟以來多著述,結繩而後有文章”。
我們當地一直把"浒(hu)灣讀許(xu)灣,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帶著紀曉岚幾個大臣,慕名乘船來到這裡。乾隆坐在船上,老遠見碼頭上立著一塊大石碑,碑上刻著“浒灣”二字,又見車馬往來,熱熱鬧鬧,不覺脫口誇道:“好一個許灣”!皇帝乃金口銀牙,說一不二,浒灣從此就讀許灣,多的個多音字(見《撫州地區民間文學集成·金溪縣卷》。